原创 刘邦的朋友多是些“狐朋狗友”,为何其中有很多出众的军事人才?
创始人
2025-06-16 08:03:04
0

因为他们遇到了刘邦,刘邦发掘并成就了他们。

师从高人的刘邦,懂得如何“识人”、“用人”

人们都以为刘邦的“识人”、“用人”是无师自通,其实大错特错了,刘邦也是有师傅的,而且他师傅来头还不小。

刘邦年轻时向往游侠生活,他平生最佩服的人便是信陵君魏无忌。

这信陵君号称门客三千,手下能人异士无数,这见的人多了,自然就很会识人、用人。

只要他看中一个人,就会想尽办法将其招揽到自己麾下,礼贤下士的事情他没少干。

年少时期的刘邦,一直梦想着能到信陵君手下做个门客,跟着信陵君做出一番伟业。

可惜,等刘邦可以独自远行的时候,信陵君已经去世了。

于是年轻的刘邦便独自一人在江湖上闯荡,积累阅历,结交豪杰。

此时的刘邦打听到一个消息:昔日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正在外黄广招门客。

这张耳在当时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他好歹能成为信陵君的门客,自然是有本事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跟随信陵君多年,耳闻目染之下,必定从信陵君哪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识人用人,又或者如何招募人才。

按说张耳那也是见多识广之辈,什么人没见过?刘邦明明没什么本事,但是张耳却能和刘邦相谈甚欢,引以为知己,足以看出刘邦这人不简单。

也正是从张耳那里,刘邦开拓了见识,同时学到了信陵君的识人用人之道,甚至还学会了礼贤下士。

这也为刘邦后来成就大业打下了基础。

正是凭借着这套“识人”、“用人”之道,刘邦才得以组建他最初的团队起兵反秦。

先来说说樊哙

樊哙以前就是个屠户,以卖狗肉为生。

他和刘邦是老相识了,据说刘邦做亭长的时候,隔三差五就会跑去樊哙的摊子上拿狗肉吃,之所以说是拿,是因为他从来不给钱。

这换成别人,早就赶人了,至少也是要刘邦给钱。

但是樊哙没这么做,每次都是任由刘邦吃白食。

只不过他卖狗肉是要养家糊口的,刘邦老这样白吃白喝,樊哙一天真挣不到几个钱,于是他开始躲着刘邦。

不过刘邦就是刘邦,不管樊哙怎么躲,刘邦都能找到他,然后拿起一块狗肉就走。

后来实在无处可躲了,樊哙干脆渡过泗水河,去河东边做生意。

就这样,刘邦直接追到河东去找他。见到刘邦,樊哙也不啰嗦,切一块狗肉就丢给刘邦。

不知刘邦此举是有意还是无意,但是他可以确定,对于樊哙来说,二人的情谊比利益重要。

因此,后来刘邦因为放走囚犯被官府通缉,就连刘邦的家人都不知道他躲在哪里,但是樊哙却知道,沛县起兵的时候,就是樊哙去寻找躲起来的刘邦。

足以看出刘邦对他的信赖,也正是这份信赖成就了樊哙。

刘邦起兵后,樊哙以舍人的身份跟随在刘邦左右。

为什么是舍人而不是将军呢?因为刘邦准备重点培养他,毕竟樊哙是刘邦早期班底中最能打的一位。

当时天下太平了好些年,突然大乱,却没有几个人上过战场,对于杀戮,他们本能的恐惧。

反而是像樊哙这种屠户,由于整天杀生,因此对于杀人没有那么多抵触心理。

樊哙果然没有让刘邦失望,整个反秦阶段,每次大仗硬仗,樊哙都是身先士卒,为军队打开突破口,可以说,这一时期刘邦的每一次胜利都与樊哙有关。

据不完全统计,仅他一个人的斩首数就有上百,俘获秦军数千,可见他是一员猛将。

然而,就连刘邦都没想到的是,樊哙不仅有勇,还有谋。

当刘邦攻下秦朝都城咸阳城后,冲进秦朝皇宫。立即被里面的富丽堂皇和莺莺燕燕给迷住了眼。

大有乐不思蜀的势头。

樊哙太了解刘邦,一看刘邦这样子,就知道怎么回事,立刻跑出来给他泼冷水。

樊哙提醒刘邦,现在天下未定,如果刘邦只求小富既贵,那也就罢了。但如果他想图谋天下,那么现在还不是享乐的时候。

刘邦从善如流,听取了樊哙的意见,于是和咸阳城百姓约法三章,尽收人心。

后来项羽也赶到咸阳城,请刘邦赴鸿门宴。

虽然刘邦通过张良,搞定了项伯给他打掩护,但是他的处境依然十分凶险,而救了刘邦的,又是樊哙。

刘邦前往项羽营帐,樊哙陪同前往。

当刘邦进去许久不见出来后,樊哙不放心,便擅自冲进宴会现场。

项羽是个武夫,因此他最佩服的也是勇武之人。他一看樊哙,就知道这是个猛将,因此对樊哙的第一印象非常好。

樊哙自然也一眼看出项羽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一点也不客气,直接指着项羽开骂。

按樊哙的说法,刘邦不辞辛劳的赶到咸阳城,就是为了替项羽看好秦朝皇宫的珍宝,等待项羽的到来,以免被其他人抢夺先机。

结果项羽不仅不感谢刘邦,竟然还想加害刘邦,这不是英雄所为。

如果换个人来说这话,项羽不一定信,但是樊哙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心机的猛将,加上他说话非常有条理,项羽不得不信。

也正是因此,项羽最后还是将刘邦给放走了。

然后说说周勃

周勃是刘邦初期团队里第二能打的。

虽然周勃的主业是编草席,副业是吹丧的,但是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县里的预备兵,所以他的武功还是不差的。

周勃这人,比较木讷,不善言辞,导致没有几个朋友。

就是这么个人,却被刘邦看上了。因为刘邦以游侠自诩,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

而周勃此人,虽然性格上木讷了点,但是颇有正义感,加上身手在民间也算了得,还是很对刘邦的胃口。

和樊哙的情况比较类似,刘邦起兵后,将周勃留在身边好好培养,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攻城掠地扩大地盘。

在刘邦军的大小战役中都能看到周勃的身影,周勃的功绩就和他的为人一样,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都是实打实的军功。

刘邦临终前,曾经评价过周勃,认为他虽然不善言谈,但是为人忠厚,将来必定能力保刘氏江山社稷。

由此可见,周勃在刘邦眼中的地位之高。

而事实上,周勃后来的表现也确实如刘邦所料,他侍奉2刘邦、汉惠帝、汉文帝三代君王。汉惠帝平定了诸吕之乱,汉文帝时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力保了刘氏江山。

接着说说曹参

和前面两位不同,曹参在沛县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曹参是沛县主管监狱的小吏,他的直属上级是萧何,而作为亭长的刘邦是他的直属下级。

虽然曹参和刘邦是上下级关系,但是曹参一点官架子也没有,他和刘邦是好兄弟,互相欣赏,相交莫逆。

不过刘邦这人太能闯祸了,因此曹参没少替他收拾残局。

一次,刘邦负责押送囚犯去给秦始皇修建皇陵,因为不断有囚犯逃跑,刘邦干脆把人都放了,然后和这群囚犯一起跑路了。

刘邦跑得倒是潇洒,这可苦了他妻子吕雉,也就是后来的吕后。吕雉被官府抓了起来,关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还是萧何和曹参四处运作、打点,才将吕雉给捞了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这二人和刘邦的情谊那是很深远的。

曹参的功夫虽然不如周勃,但是好歹是在监狱里上班,多少还是会一些,不然怎么镇得住牢房里那些犯人?

而且曹参更大的优势在于领兵打仗。毕竟他和樊哙、周勃不一样,起兵之前他就管理这一群手下。

他应该是刘邦手下早期的军事将领,当时樊哙、周勃初期立功靠的是一人之勇,而曹参则是靠着军队的力量立功。

在樊哙、周勃还是跟随刘邦左右的时候,曹参已经可以独自领兵作战了。

曹参作战很是勇猛,一路攻城掠地,秦军在他面前犹如案板上的鱼肉一般,即使是李由、杨熊这样有名有姓的将领,都败于曹参之手。

楚汉争霸时期,平定三秦之地的是他,率军攻打楚军的也是他(胆子真大),王武、程处反叛时,平叛的还是他。

可以说,如果没有曹参,楚汉争霸刘邦一点胜算也没有。

再来说说夏侯婴

夏侯婴大概是刘邦这群“狐朋狗友”中资质最差的了,但是他仁厚善良,即使是刘邦这种混混都情不自禁与其亲近,最后两人成了至交好友。

一次,刘邦和夏侯婴闹着玩,不小心把夏侯婴弄伤了。

本来这也没什么,可恰巧有人看到了这一幕,这人早就看不惯刘邦的做派,于是跑去官府告状。

当时刘邦身为亭长,算是朝廷官吏,知法犯法,除非非常严厉。

夏侯婴为了保护刘邦,声称自己没有受伤。后来被查出来说谎,被关押了一年,期间还不断受到刑罚。

然而正是因为夏侯婴的付出,使得刘邦得以逃脱问罪。

因此,夏侯婴成功凭借自己的人品征服了刘邦。

夏侯婴在县里是专门赶车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车把式。加上他的性格使然,根本不适合行军打仗。

这里就显示出刘邦的能耐了,像夏侯婴这样的普通人,刘邦也能让他在战场上发光发热。

夏侯婴不是驾车本事高嘛?刘邦特意组建了战车部队,由夏侯婴指挥。

这样不仅不用近距离杀敌,血腥程度得以减少,还发挥了夏侯婴的优势。

而没有仗打的时候,夏侯婴则充当刘邦的司机。

彭城之战,刘邦打败,被大批楚军追赶,就是夏侯婴凭借高超的驾车技术使得刘邦得以逃出生天。

就这样,原本与战场无缘的夏侯婴得以建功立业,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

最后说说萧何

萧何才是刘邦这群“狐朋狗友”中的大才,他就算自己起兵,也能成就一番伟业。

萧何在沛县属于高级官吏,和曹参、刘邦不同,他们两个是吏,而萧何是官,而且是专门管小吏的官。

虽然如此,但是萧何并没小瞧他人,他和刘邦会走到一起,是双向选择的结果。

萧何家境不错,且从小勤奋好学,对于历代律法、政令他都颇有研究。当时没有系统的书籍学习,这些东西便是学习政治最好的教材了。

拜此所赐,萧何能够很好的把握于天下大势,同时他又懂得如何治国安邦,可谓是宰相之材。

自从秦二世登基,萧何敏锐地感受到,这天下即将迎来巨变。但是萧何也明白自己虽有治国之才,但是并不适合这乱世。

在萧何看来,刘邦才是最适合这乱世的英雄,刘邦为人豁达、讲义气,且交友广泛,无论什么类型的人他都来者不拒。

最重要的是刘邦胆子够大,乱世需要的正是这种豪杰。

所以在县中很有地位的萧何才愿意和出身地位的刘邦结交。

而对于刘邦来说,虽然他是个混混,但是他好歹是外出游历见过世面的,特别是在张耳家的那几年,他还是见识过一些有识之士的。

二人一交谈,他就知道,萧何之人不是一般人。

所以,刘邦敢不把县令放在眼里(从县令为吕公办酒席,刘邦敢前去混吃混喝看出),却不敢对萧何不客气。

后来,刘邦起兵反秦,萧何成为他的首席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制定战略。

楚汉争霸的时候,萧何更是承担了全部后勤和内政工作,没有萧何的支持,刘邦早败了。

所以,虽然刘邦后来得到了张良、陈平,但是亲疏有别,萧何依然是他最信任的谋士。

刘邦的“识人”、“用人”之道

刘邦“识人”的秘密,其实在于朝夕相处,看出对方本性。

人品好、讲义气或者顾念感情,总之这人只要是重情义,刘邦就敢重用。

因为秦法严苛,不讲情面,使得世道变得冷淡,放在当时,可以说是人心不古。

而在刘邦看来,一个人只要有情有义,那么他就坏不了,就可以有大作为。

当然,他会这么想,是因为他会“用人”。

刘邦用人,明显亲疏有别。他重用的都是至交或者忠心之人,那些无法确认忠心与否的人,基本都是外围成员。

唯一的特例就是韩信,那还是因为刘邦急缺帅才,无可奈何之下才授予大权。

就这样,韩信手下将领全是刘邦的心腹,所以刘邦可以一言不合就夺了韩信的兵,可见他是多么提防韩信。

而对于樊哙、周勃、夏侯婴这些亲近之人,刘邦则想办法培养、挖掘他们的潜力。

夏侯婴原本不适合战场,但是刘邦想办法发挥他驾车的长处,夏侯婴惊艳的表现基本都是围绕着驾车进行的。

而对于樊哙、周勃,刘邦让他们呆在身边,就是让他们呆在相对安全的地方慢慢熟悉战场、熟悉上阵杀敌。

这样一旦两人遇险,刘邦也好救援,等他们成长起来,再让他们独自领兵作战。

这就是刘邦培养他们的方式。

说实话,他们之所以能有后来的成就,全是刘邦成就了他们,并非他们天生便是将才。

虽说时势造英雄,但是没有人肯花心思培养,英雄的成材率是很低的,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成名前。

而这,便是刘邦的“用人”之道。

总结

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中,除了萧何是有大才,其他人其实能力比较平庸。

但是刘邦凭借着自己的“识人”、“用人”之道,发现了他们,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将他们培养成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将其挖掘出来,大力发展。凭借一技之长成就一番事业是有可能的,刘邦的小伙伴们便是很好的例子。

相关内容

梧桐市集“迎白露” 共赴传...
9月7日晚,以“秋高气爽迎白露,万人共‘煮’丰收季”为主题的精彩活...
2025-09-09 13:03:15
原创 ...
导读:曾经火爆的旋转小火锅,为何如今门庭冷落?5大痛点直击内心! ...
2025-09-09 13:01:11
四川九寨沟黄龙怎么玩不踩坑...
四川,这片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神奇土地,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以其得天...
2025-09-09 13:00:43
四川六天五晚旅游攻略:四川...
四川,这片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神奇土地,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以其得天...
2025-09-09 12:59:07
四川亲子游攻略!四川六天五...
四川,这片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神奇土地,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
2025-09-09 12:58:27
世预赛非洲区:几内亚vs阿...
当地时间2025年9月8日,摩洛哥,世预赛非洲区:几内亚vs阿尔及...
2025-09-09 12:58:08
张家界双人游五天四晚行程旅...
2025张家界五日游:仙境之旅 2025年的初夏,我终于踏上了向往...
2025-09-09 12:55:14
西北七天六晚旅游注意事项,...
《2025西北秘境之旅:七天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 在中国西北的辽阔...
2025-09-09 12:53:43

热门资讯

原创 唐... 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内乱,发生在唐玄宗末年和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
原创 诸... 前言 在三国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年代,每一个名字都似乎承载着一段传奇,而诸葛亮,无疑是其中耀眼的...
原创 中...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中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
“硬打硬”的五华 红色基因永不... 梅州五华“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体验馆内,再现五华铁匠制造兵器的场景。 位于梅州市五华县梅林...
原创 三... 在三国时期,涌现出了不少令人瞩目的人才,这一现象无疑与当时动荡不安的局势密切相关。众多的地方诸侯相继...
原创 文... 前言 我们是否真正确切地理解了文天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被后代赋予不同的解释和...
《藏海传》肖战的藏海“杀疯了”... 予方聊生活 权谋又被称作权术,通常来说是君主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巧妙的手段与计策达到操纵或欺骗他人的...
原创 《... 藏海的心境变得越来越深沉,胆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不再是那个初入京城的年轻人,而是在政治风云中游刃有余的...
原创 明...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被称为“致仕”,明朝成立后继承了元朝的相关制度,明确规定“文武官满七十岁以上、...
原创 8...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万物皆源于有,而有又起于无。 俄国伟大的文学巨匠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