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6日,这一天上午,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充满了肃穆与庄重。
在一处广场的中央地带,一座规模不小的灵堂设立在此处,放眼望去,周围到处都是身着黑衣,前来吊唁的人。
其中包括了诸多中央领导人、各界名流人士、以及逝者的众多亲朋好友。
而在周围守卫着此处的,则是数百名英姿飒爽的解放军战士。
之所以此次哀悼会操办的如此隆重,是因为躺在棺椁中的那位逝者,身份十分特殊,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国士”。
他,便是我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出身世家,立志救国
1911年12月11日,钱老出生在浙江杭州市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世家,相传,浙江钱家是唐朝末年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的后代,而钱学森正是钱镠的32代孙。
他的父亲,便是当时在浙江教育界首屈一指的钱均夫。
由于钱家的家风一直以来都是崇尚学术与知识,再加上钱均夫是卓越的教育家,所以在钱学森童年的时候,就受到了家里面的影响,对读书和获取知识有着十分强烈的兴趣。
民国成立之后,钱均夫北上前往北京的民国教育部任职,后来他又被调任为了浙江省教育厅的厅长,这也让原本落魄的一家,生活条件也变得好了许多,同时也给了钱学森更多求学、获取知识的机会。
12岁的时候,钱学森被家人送到北京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进行学习,6年之后,他又凭借着优越的成绩,考入了当时民国铁道部创办的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就读机械工程学院的铁道工程系。
钱学森(左一)虽然相比于当时那个年代其他的一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家境较为优越的钱学森在求学的道路上并没有吃多少苦。
但是,从小他也目睹了军阀混战、国土崩裂、民族危难的惨状,再加上他们一家一直以来所信奉的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所以在钱学森的心中,一直认为,想要挽救国家、改变当时的现状,就唯有读书这么一条出路。
这也成为他求学路上一直以来的一个动力。
不过,当时我国的教育体系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在工程学领域,即便是考上了重点大学,所能接触到的知识也依然无法与西方所相提并论。
所以,如果想要继续进行深造,获得能够使国家前端的工程技术得到突破性进展的知识,就只能选择出国留学这条路。
年轻时候的钱学森而对于“留洋”这条路,钱家人其实并不陌生。
早在清朝还没灭亡的时候,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就在身为浙江富商的老丈人一家的资助下,东渡日本求学。
还结识了蒋百里、厉绥之、鲁迅等后来在各个领域都颇有建树的几位“名士”。
所以,当得知钱学森想要出国留学的时候,他的家人这个决定也是十分支持。
于是,1934年6月,在从交通大学毕业之后,钱学森立刻申请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名额。
1935年,在留美学生团里攻读了一年之后,钱学森跟随留学生团,乘坐轮船,远赴万里前往美国,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而在临走之前,前来送行的,除了一家人之外,还有两个对钱学森来说有些“特别”的人。
那就是蒋百里和他的三女儿蒋英。
蒋百里一家两家人的缘分
在钱学森晚年的时候,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在他出发前往美国之前,蒋百里对他的一番忠告。
“你此番前去美国,要努力读书,学习人家的航空技术,现在我们的实力比那些工业国家弱,想要迎头赶上,就要发展军事,那么空军力量是不能或缺的。”
当时的蒋百里,是民国军事委员会的高等顾问,刚刚结束日本之行,正准备前往欧美继续进行访问。
在他的心中,十分清楚当时的中国军事实力有多么薄弱,对于航空知识有多么需要,所以对于钱学森的期望也比常人大了许多。
也正是带着这份嘱托,钱学森在求学的道路上也变得更加专注和坚定。
而之所以蒋百里会带着女儿蒋英前来为钱学森送行,则是因为两家之间颇有一些渊源。
钱均夫与蒋百里相识多年。
蒋百里1900年,蒋百里到林启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就读深造,钱均夫正是他的同窗好友。
后来,两人又一同赴日求学,在那里结识了包括鲁迅在内的诸多学者以及革命党人士。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两人的革命思想开始趋于一致,同样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在回国以后,钱均夫和蒋百里选择了不同的两条方式来拯救国家,一个选择了回乡兴办教育,一个选择了加入革命党,成为军事学家,与军阀和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
虽然两人选择的方式不同,但是在爱国的理念上却仍旧是相同的,所以这也让两家的关系一直牢牢地维持在一起。
也许是命运的作弄,一直想要培养儿子从军的蒋百里却生了5个女儿,而钟爱女儿的钱均夫却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钱学森,这也让两人对彼此的孩子有了更为特殊的感情。
蒋英蒋百里经常在拜访钱均夫时将钱学森叫到身边,教授他一些家国军事上面的理想抱负,将自己对于下一辈的期望放在了友人的孩子身上。
而钱均夫和夫人章兰娟,则对蒋百里的几个女儿特别喜爱,尤其是其中的三女儿蒋英,更是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这也让两人对其十分钟意。
后来,在一番商讨之下,钱均夫和章兰娟还认了蒋英做继女,将其接到自己家中代父抚养了两年。
钱学森一家与父亲钱均夫不过,由于蒋英和钱学森之间差了九岁,在被接到钱家时只有5、6岁,所以当时钱学森只将其当做妹妹看待。
后来,钱学森去上海求学,蒋英也被接回了家中,两人便就此分别了几年的时光。
等再次相见,便是为钱学森送行的时候了。
钱学森那时,蒋英已经是15、6岁的大姑娘,出落的亭亭玉立,再加上自幼练习音乐,所以身上有一股独特的气质。
而钱学森则博学多才,学贯中西,身上展现睿智与自信自然也是毫不逊色。
而且在上海求学的时候,钱学森也曾加入过音乐社团钻研西方小号,这让他和蒋英有了共同话题,两人聊起来也是十分融洽。
钱家和蒋家觉得两个人站在一起十分相配,于是就给两人订下了一纸婚约。
钱学森归国完婚
在钱学森前往美国之后,他的学业之途还是十分顺利的。
可能是钱学森天资聪颖,在母语并非是英语的前提下,他照样在学校里拿到了第一名的绩点成绩,并顺利进入到了美国航天工程学大师西奥多·冯·卡门的门下学习,很快就成为了冯卡门最为钟意的弟子。
而就在钱学森赴美留学的一年以后,蒋英也跟随着父亲前往欧洲进行访问,并顺利考入到了德国柏林音乐大学进行研习。
1936年9月,在欧洲访问结束以后,蒋百里跟自己的女儿告别,之后继续向西行进,来到了美国。
在这里,他与自己的这位“子侄”再次相逢。
钱学森(后排左一)冯卡门(后排左二)而这次再见,蒋百里跟钱学森提到了两人的婚事。
“我跟你的父母已经商量好了,等到你学业完成之后,就让你们两个成婚。”
说罢,蒋百里从口袋中掏出了女儿蒋英在欧洲所拍的照片,将其交给钱学森。
虽说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方思想的钱学森,对这种传统的“父母之命”并不热衷,但是,在他的心里,却对蒋英十分喜爱。
尤其是在临行前的对话中,钱学森感觉自己和蒋英在灵魂上十分契合,所以在心中也是对这门亲事感到欣喜。
而蒋英从小就对这个“邻家的大哥哥”很是崇敬,再加上钱学森除了学识渊博之外还颇懂音律,所以自然也对自己的婚姻十分憧憬。
钱学森与蒋英结婚照不过,由于当时两个人都忙碌于自己的学业,所以这门婚事只能暂且放下,等到归国以后再进行操办、
1947年,从欧洲留学归来的蒋英,在上海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场国内演唱会。
而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已经在麻省理工担任教授的钱学森,立刻请假回国,亲自观看了蒋英的这场演唱会。
不久之后,两人便在家人的操办之下,完成了婚礼。
随后,蒋英跟随着丈夫一同前往了美国。
两人在婚后育有了一子一女,分别取名为钱永刚和钱永真。
钱学森一家学成归国,教子有方
新中国成立以后,深感国家需要,已经学有所成的钱学森数次想要返回国内,然而这一要求,却遭到了美国的无理拒绝。
美国军方的高层还直言到:“就算拿5个师也换不了钱学森。”
就连冯卡门在提到自己的这位得以弟子的时候,也说:“他在学术领域已经超越了我。”
由此可见,钱学森的身上蕴含着多么大的能量。
1955年,在周总理和中央的几番努力之下,美国终于同意放行,钱学森也终于可以带着家人,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钱学森一家在归国途中回国以后,钱学森立刻投入到了国家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工作,并参与领导“两弹一星”研究工程。
后半生几乎都在为国家的工程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
可能是由于工作的繁忙,也可能是受到西方理念的影响,钱学森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上,还是十分宽容的。
在钱永刚和钱永真的小时候,成绩没有达到大家预期的水平,其他人都劝他们要有一颗上进心,不能给家里丢脸。
可钱学森却对孩子说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不用只专注在学习上,也可以去找一些自己的爱好。
也正是钱学森的“言传身教”,让两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钱永刚在长大以后,钱永刚选择了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后来考入军校并出国深造,最终进入到了解放军总装备部,成为了一名高级工程师。
而钱永真则跟随着母亲的脚步,也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在国外的一所音乐学院当上了教授。
2009年10月31日,钱老在北京的病床上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葬礼在钱老的追悼会上,装载遗体的棺椁,被三军仪仗队庄重地抬出灵堂,放入八宝山的革命公墓之中进行安葬。
周围的所有人,都肃穆而庄严地凝视着这一刻,为这位“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两弹一星的缔造者之一”送上最后的告别。
全国人民,也将永远地铭记着钱学森的贡献,他的名字也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