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体现了司马光小小年纪就临危不惧,能够急中生智想出救人的办法,也通过正面与侧面的双向性,突出了司马光神童的一面,从他七岁的表现,让我们自行为司马光下了一个定义:此子他日不可小觑。
司马光砸缸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普及的成功,让我们记住了他多智的一面,而对于这则故事背后的细节疑点却早已忽略,或者根本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历史之所以有趣,就在于事件背后的真实性值得商榷。
在此先声明一点,这篇文章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哗众取众,而是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生来有一种探求事件真相的天性。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宋史》记载,按照常理推之,本不应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是读史的目的就在于,不仅让人知晓过去之事,还要让人知晓过去之事的真实性,同时更要让人知晓透过事件所受到的启发性。
因此,对于记载之事,无论正史或是野史,我们既要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进行研究,同时更要一种审视和怀疑的论点进行出发。
司马光当时七岁,跟一群小孩儿在后山玩耍,小孩子嘛,天性好玩儿,玩着玩着,有一个小孩儿就爬到了山上,忽然脚下一个趔趄,没有站稳,就失足掉了下来,恰巧的是,这底下正好有一口盛满水的水缸,这小孩儿就掉到了水缸里面。
其他人一看到这场景,顿时慌神跑了,而司马光急中生智,抱起一块大石头就朝着那口缸走去,接着哐锵一声,缸破了,水流出来了,小孩儿得救了。
这是不是很像童话故事?因为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不合常理跟逻辑的地方:
我们不妨细想,那后山怎么恰巧就会有一口缸?缸里面的水从哪来?你们见过谁家后山之中会摆一口缸在那放着?那有口杠,而且缸里面还有水,就只有一种解释,那缸是人为放过去的,缸里面的水自然也是人工加进去的,可是问题来了,人往那缸里放水他干嘛用呢?
我们的想象里,人工加工成的后山应该是有山有水、错落有致,即使只有山没有水,那环境也应该是十分整洁干净才是,因为他们玩耍的地方是司马光自己家的后山,没有人见过有谁会在那无缘无故摆口缸过去,所以,这个缸它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退一步将讲,即使那有口杠,而且缸里面也放满了水,可是司马光去哪找的石头?我们知道,古代官宦人家的后山之中都是经过人工精心布置的,绝不会有废石在那。
那司马光找石头就必需得是从远处找来,这石头他不能太小,太小了砸不破,也不能太大,太大了他抱不动,可事实上司马光确实是抱了一块大石头过去砸的,那么请问,这块大石头,司马光他是怎么抱过去的?
他没办法借住外力,因为当时其他人都跑了,原地只剩他自己和那个即将被淹死的小孩儿,再退一步讲,假设司马光天生神力,一个人把那石头抱过来了,那么请问,这口缸他是怎么砸破的?
我们都知道,那缸它是竖着放置的,司马光当时要想砸破这口缸,他不能从上往下纵向砸,只能从前往后横向砸,再不济也得从上往下斜着砸,这就需要把那大石头举过头顶,用尽吃奶之力才能完成。
这其中消耗的体力可想而知,但是司马光当时才只有七岁啊!你想想,一个七岁的小孩儿,上哪儿来这么大力气去?所以说,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它本身就是有猫腻的,或者说不存在的。
因为有三大可疑处:一、那为什么会有口缸?二、司马光的石头从哪找来的,又是怎么抱过来的?三、他一个七岁小儿,哪来的力气,把大石举过头顶从上而下砸过去?
这三个问题不给出解释,我们就有理由怀疑事件的真实性,就我本人来说,更愿意相信这是司马光杜撰而出的一则故事,目的就是自我炒作,为自己捞取神童之名,为自己进身朝堂赚取足够的政治资本。
当然,这完全属于本人自己的一家之言,各位读者信则有,不信则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