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个朝代都有修史官,负责修整历史,当然主流大局观方面是偏向当朝皇帝的,有些历史官会听皇帝的意思,抹黑或赞扬前朝。故此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多少都有些矛盾。当修完后,流入后世也是争议颇多。但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却是到了现代还没有修完自己的清史的,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
诸朝史记文献,在名字上大体是取朝代的一个字后面加入一个史字,形成唐史、宋史、明史,可到了清朝的史书偏偏不这样叫,改称为清史稿。从稿字上理解,我们可以看出这只是一部没有完成的历史稿。
有人说大清王朝从建国到灭亡存在270多年,却从没有修完自己的历史,而清史稿充其量就是一部还未修定完结的国家史稿。故此大清亡后,民国建立,民国早期政府是由北洋军的官员说话,当时他们就特地建立了一所清史馆会,派遣历史人员负责编改整修大清的历史。前前后后总耗费14年,才宣称完成了初步修订。
随着后来各地军阀混战,外有日本帝国主要军入前,民国政府内忧外患,遂不再有时间精力去理清史馆会修稿这回事。为此时任馆会主编一职的赵尔巽,在经过商量也思考后,终自行决定把大清的这部史书稿,用清史稿的名字,对外正式发行。且还对国人声明,此乃一部关于清朝的清史稿,还没有成书。
可能是因为时代背景环境原因,还是民国政府的撒手不管,使得清史稿在修整时,多有加入不少原编纂者的观点与立场。从稿书中的内容,我们就能看出,整部史稿主要记载清朝前中期的发展与事件,对于清朝晚期的辛亥革命等大规模改变历史的事件,很少提及,有些甚至只字不提。
故此看完整整一部《清史稿》,读者只知道大清的过去与辉煌,很少知道真正的结局,似乎是有头无尾的存在。有的人看完,其实并不知道清朝政权是被谁推翻的,也不知道大清为何而亡。
另外,民国初期修的清史稿还存在不少地点、人名上的错误,可能是缺乏时间去校正修改错别字,以及派人去询问或实地考究,加至那时没有电脑也没有百度,要查阅资料只能翻阅厚厚的书籍以及问人。故此,我们发现稿书中不少事件的发生事件和一些人的名字和地理位置都存在着明显错误,因此可以称为一部还没有正式修缮完毕的大清史。
因清史没有修完故此清史稿,当新中国成立后,前朝的历史我们也需要重视,时至2002年8月,我国正式发动修整清史稿的相关工作,这个项目约耗费10余年时间精力,随着科技的发达以及技术和人力的增强,清史稿已经得到了巨大的修正。
不过据说,在我国修撰清史稿过程中,同样遇到不少麻烦,首先第一点就是清史多以满文记载,需要懂满文的工作者才能胜任。对于考究方面也得去搜集和求证,所以工作很繁杂,量也很大。
如今修订过的《清史稿》,已不再采用文言文,改为白话版本,故此能让更多的人能轻松读懂。唯一确定就是字数量多了,总计文字数约达3500万字,比几十部长篇小说还长。这一点不得不佩服我们的修撰工作者。基于文字过多,想全印刷在一本书上会很厚很重,故此出版社共分别编印的十本全套。准确来讲,现代版的《清史稿》,从名字上还没有去掉稿字,所以称为一部还没有修完的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