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电影、电视剧或者小说中,我们经常听到“八州刺史”的官职。光听名字,人们就觉得这个官员的权力一定很大,因为他能掌控八府。事实上,在历史上,巡抚这个官职确实存在,只不过和小说中的略有不同,因为从品级上来说,巡抚只是七品官员。但巡护大臣权力极大,连三品官员见了他都要跪拜。到底是怎么回事?
1、巡视是监督御史
所谓巡巡,是指监察御史到当地检查、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据史料记载,监察者“查录有罪者,记案卷宗,辩出入者有理”; “一切祭坛和祭坛,保留其墙壁和祭器”;励学,褒善,除蠹。”可见,巡视是明代朝廷监督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制度。
2、地位虽卑,但权力尤为重要
按照明朝的官制,监察御史只有七品,也算是七品芝麻官,级别并不高。然而,在明朝的官场却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二品布政使、三品巡抚见到巡使,都毕恭毕敬,甚至“跪拜”;五品判官和七品判官看到巡警后,连跪都不敢跪下。每当巡逻大臣说话时,这些地方官员都乖乖听话,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监察御史巡视地方时,他代表的是皇帝,也就是所谓的“代皇帝巡猎”。因此,监察官的权力很大。他可以“指挥诸侯大臣和州县令进行巡查,弹劾和特别巡视,对大事作出判断,对小事作出决定”。另外,监察御史虽然隶属都察院,但实际上直接对皇帝负责,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事情。
3、以辱控尊,维系内外关系
那么明朝皇帝为何要设立巡视制度呢?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解释其原因:“夫爵低而令尊,官小而权高。这种小大相制,意味着内部和外部维护。”这是“百代不改的良法”。也就是说,明朝通过监察官来制衡地方官员,以达到“小宰相制,维持内外关系”的目的。同时,皇帝为了防止御史独揽大权,故意降低自己的品级,让他必须依附于皇权。
明朝,还有很多不畏强权的御史!例如,嘉靖年间,御史王邑奉命“巡视陕西”。他发现秦王宫“侵占了人民的财产”,“夷信夺回了人民”。延绥发生饥荒,总督胡忠在王邑弹劾下被罢官。随后,王毅奉命“视察河南”。他调查发现,赵氏家族成员朱友明“招人杀人、杀戮、抢劫,十余年来不敢为之”。他毅然揭露了自己的罪行。
参考资料: 1《明史》; 2.《日知录》; 《明经诗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