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图
5月19日晚,9岁的围棋业余6段选手朱某鑫从高楼纵身跃下,留下一张空荡荡的棋盘和无数未解的棋局。这个7岁便在全国赛事中夺冠、被称作“围棋神童”的孩子,不知道那一晚他经历了什么?
网传聊天记录中,多位家长痛心回忆:赛场上,朱父因孩子输棋当众拳打脚踢;棋校里,工作人员对家暴投诉避而不谈;家庭中,离异父母破碎的关系让暴力成为日常。当“为你好”变成“打死你”,教育的本质早已扭曲成鲜血淋漓的控制。
“棍棒出天才”的畸形逻辑,让多少孩子活在恐惧中?福建省围棋协会的回应刺痛人心:“他父亲对待孩子可能粗暴了一点。”——这轻描淡写的“粗暴”,实则是将孩子逼向绝境的暴力。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长期遭受家暴的儿童,大脑发育受损程度堪比战场幸存者,自杀风险高出常人12倍。
更可悲的是,朱某鑫的悲剧并非孤例。据全国妇联数据,我国超74%的儿童曾遭受家庭暴力,而“教育惩戒”成了施暴者最常用的遮羞布。当父亲在赛场挥拳时,当邻居听见深夜哭喊时,当学校选择沉默时,所有人都在问:“为什么没人阻止?”而答案或许更残酷:我们总以为“别人的家务事”与我无关,直到生命消逝才惊醒。
朱某鑫的围棋履历越耀眼,越凸显这场悲剧的荒诞。他7岁横扫全国赛事,却在父亲的暴力中学会用“输棋=挨打”的公式解构人生;他本应在黑白棋子间探索无限可能,却最终用最决绝的方式“输”掉自己的生命。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更是整个社会对儿童保护的集体失职。
评论区一位母亲的留言让人泪目:“我儿子也学围棋,每次输棋我都会抱抱他说,比起冠军,妈妈更爱你笑的样子。”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培养完美的机器,而是守护一个能坦然说“我输了”也依然被爱的灵魂。
杭州妇联的回应中,“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等字眼显得苍白。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悲剧后的痛心,而是刀刃向内的改变:
我们无法知道,若那天的父亲选择拥抱而非拳头,结局是否会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个孩子都是待解的珍珑棋局,暴力只会让一切无解,唯有爱与尊重,才能落子无悔。
#拒绝以爱之名施暴#
(本文部分信息尚待警方核实,但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不容忽视。若您身边有疑似家暴,请拨打110或全国妇联热线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