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博时空
作者 张宇航 春秋时期,欧冶子于龙泉溪畔淬火铸剑,以寒铁熔铸出“龙渊”寒光,剑身铭刻的不仅是锋刃,更是一个时代对器以载道的信仰。当剑锋指向礼制与征伐,另一群匠人却在长江之滨以水为媒、以砂为刃,将玉石雕琢成文明的另一种语言:“郢”都纪南城出土的楚国玉作坊遗址证明,楚国匠人利用蓄水槽的水流循环带走玉石切割产生的热量,又将其作为解玉砂的载体形成研磨浆,与砣机结合对玉石进行精准研磨,这才成就了楚地玉器刚柔相济的绝伦品质。
金铁的刚烈与玉石的温润,恰似华夏文明的一体两面——前者以威严震慑四方,后者以灵性贯通天地。这些浸润着长江水痕的玉器,此刻正静静躺在湖北省博的陈列柜中,展现着古代中国被玉石浸润的隐秘脉络:从巫觋掌心的通神灵物,到帝王冠冕上的等级烙印,千年玉史中每一道刻痕,皆是先民对宇宙、权力与美的永恒叩问。
神权与王权:早期文明的玉石印记
在文明的初生时代,玉石是长江流域先民最早赋予神性与权力的物质之一。新石器时代的巫觋以玉为眼,窥探神灵的意志。这些玉器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人与神对话的媒介。当商王朝的青铜礼制南下,玉器褪去巫术的混沌,转而成为权力的具象:玉戈未开刃的锋线划定等级,玉璋的扉棱堆叠出山川的威严。从长江畔的巫祭之火到中原礼制的冰冷标尺,玉石之上,镌刻着文明最初的裂变。
肖家屋脊文化玉器
·肖家屋脊:史前巫术的具象化
四千年前,肖家屋脊的一处部落中,巫觋跪坐在瓮棺前,掌心托着一尊玉虎头像。虎目圆睁如满月,獠牙如刃,扉牙纹以波浪状起伏排列,在火光照耀下仿佛跃动的光斑。
玉虎头像
而在玉虎之侧,一尊玉雕人像肃然矗立——它面容方正,眉弓如刀削般隆起,头戴冠冕,下颌线条刚硬如斧凿。这尊玉人头像被奉为“最高神灵”,是肖家屋脊先民心中祖先的化身。在部落首领的瓮棺中,玉人头像始终凌驾于玉虎、玉蝉之上,巫觋通过朱砂涂抹其双目,将玉虎置于足下、玉蝉悬于头顶,构建起“祖灵驭虎御天”的信仰仪式。
玉人头像
肖家屋脊的玉器,是长江流域史前玉雕工艺的巅峰。玉虎头像以圆雕技法刻成,獠牙外露,双目圆睁。透雕玉片饰则以分层减地工艺雕刻——工匠先以硬石工具勾勒兽面轮廓,再逐层剔除玉料,最终让兽眼从平面中“破茧而出”。罗家柏岭出土的玉蝉更是精密至极:腹部弧线精准如机械切割,蝉翼薄如蝉纱,悬挂时可随气流颤动,仿佛随时振翅飞升。
玉蝉
这些玉器被精心组合,构成先民的信仰宇宙。素面玉璧光洁如月,玉管串联成链,垂挂于巫觋颈间,象征贯通天地的通道,玉柄形器末端开刃,或许用于仪式中的“割玉”行为。
素面玉璧
玉管
玉柄形器
而玉人头像的存在,将一切推向高潮——祖先之灵高居神坛,既能驾驭玉虎的凶猛,又能操控玉蝉的轻盈,成为族群生存的精神支柱。
·盘龙城玉戈:商王朝的南土经略
商王朝的势力沿汉水南下,盘龙城成为中原礼制与长江巫术碰撞的前沿。商人在此筑城屯兵,却将珍贵的透闪石玉料留在中原,转而用本地蛇纹石仿制礼器。盘龙城贵族墓中出土的玉戈长达94厘米,形制与郑州商城如出一辙,但蛇纹石的温润光泽替代了透闪石的冷峻。
大玉戈
它从未开刃的锋刃,到阑部凸起的棱线,每一处细节都在宣示:“此戈非战,唯礼是尊。”商王赐予南方军事首领的这类玉戈,材质差异暗藏统治智慧——形制统一彰显王权威严,蛇纹石与透闪石的区分则划定等级鸿沟。
在盘龙城的玉器群像中,梯形玉璋两侧扉牙如山岳层叠,镇守四方的意象隐现其间;微曲的夔龙形玉璜展现独特设计,弧形轮廓与精巧雕刻相映成趣,器身两侧可见细小穿孔,或作系绳悬挂之用。
玉璋
玉柄形器以42件的规模占据主流,平刃或尖刃末端钻孔系绳,成为贵族衣带上的身份标识。
玉柄形器(盘龙城)
绿松石被连结成串,原本指甲盖大小的造型通过精巧工艺呈现出别样精致,从祭坛神像的庄严象征转化为贵族衣袍的典雅装饰。
盘龙城出土的绿松石
绿松石串饰
连日常生活也渗入玉石的痕迹:玉髻穿插于发中,末端雕琢花头或蛇形纹饰;粗朴的玉纺轮与玉铲,暗示着贵族对生产活动的象征性掌控。
玉簪(下)
从肖家屋脊到盘龙城,玉器的命运折射着文明的剧变。巫术时代的狂野想象,逐渐被青铜文明的冷峻秩序取代。那些曾用于沟通天地的玉器,终成为划分人间等级的标尺。
曾楚争辉:周礼裂变下的玉器转型
当周王室的青铜列鼎在诸侯征伐中渐失光泽,荆楚大地的玉石却在礼乐裂隙间悄然生长。春秋战国五百年,玉器挣脱了祭祀重器的冰冷枷锁,从宗庙祭坛坠入衣袂翩跹的世俗人间。在汉水与长江交汇的这片土地上,曾国的素面玉戈仍在恪守周礼余韵,楚国的透雕玉龙已在巫风中舒展鳞甲——这场发生在同一地域的美学分野,恰似青铜时代最后的双生花,博物馆的展柜里绽放出迥异的文明光谱。
·曾国的玉器图谱:周礼南迁与战国裂变
在随州叶家山与枣阳郭家庙的黄土之下,埋藏着曾国玉器六百年的变迁史。西周早期的玉璧与玉琮,以最朴拙的姿态诠释着周礼的威严——玉璧外圆象天,玉琮内方法地,尺寸与材质皆严格对应贵族等级。
玉璧
玉琮
随州叶家山28号墓出土的玉鹿正屈足回首,鹿角分叉如枝,腹部阴刻的弧线模拟肋骨轮廓,颈部穿孔处残留着丝绳痕迹。这种高度写实的动物造型,打破了西周早期玉器以礼器为主的格局。
玉鹿,左件出土于墓主胸部右侧,右件出土于墓主腹部。
至春秋早期,曾国的玉器开始显露裂变的端倪。曹门湾1号墓出土的凤纹玉饰,四只凤鸟首尾相衔,羽翼的阴刻线细若毫发,却在方寸之间营造出振翅欲飞的动感。
凤纹玉饰
同墓出土的兽面玉佩,以简化的阴刻线勾勒出双目圆凸的兽面,额间菱形纹依稀可见商周青铜器的威严,但整体造型已趋于扁平化,更适合缝缀于织物之上。同墓的三角形玉饰则显露几何美学的萌芽——等腰三角形玉片边缘打磨圆润,两侧双孔穿透,素面无纹的极简造型或为组佩中的连接构件,暗示着实用功能对礼制符号的悄然取代。
兽面玉佩(上)三角形玉饰(下)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则彻底撕开了礼制的裂缝。墓中240件玉器如同挣脱束缚的洪流:十六节龙凤玉挂饰以5块玉料雕成可卷折的灵动链条,龙、凤、蛇纹在方寸间翻涌纠缠。
十六节龙风玉挂饰,用5块玉料雕成,由3个玉环和1根玉销钉联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
四节龙凤玉佩更将7条卷龙、4只凤鸟凝于一体,透雕与阴刻的技法交织出“八音和鸣”般的视觉韵律。就连丧葬用玉也极尽巧思——墓主头部置云纹玉玦,腿部排列11件玉璧,手握玉鱼,足覆玉片,以制度化用玉完成对周礼最后的致敬与背离。
四节龙凤玉佩,由一块玉料雕琢成可以活动卷折的4节,共雕刻出7条卷龙、4只凤鸟和4条蛇。本件出自墓主腹部,器形与其他玉佩不同,可能是单独佩带的。
·楚玉的纹饰变革:巫风浸润的浪漫图腾
与曾国的克制相比,楚国八百年展厅的玉器如同一场巫风席卷的狂欢。江汉平原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楚国龙纹玉器的独特风格。九连墩1号墓的双龙云纹玉佩,通过透雕工艺展现双龙腾跃的动态,龙身“S”形身躯弓曲如弯月,附龙盘绕其尾,纤薄玉片上云纹依旧清晰可辨,仿佛下一秒便要破玉飞天。
双龙云纹玉佩
荆门包山墓的谷纹玉璧,表面密布乳钉般的凸起颗粒,边缘浮雕螭龙穿云,将中原的“天圆地方”转化为楚人的“天地浑融”。
谷纹玉璧(下)
而江陵望山3号墓的龙形玉佩,则以水滴形龙眼、上唇延伸如钩的独特面相,宣告着楚式审美对商周程式化龙纹的彻底叛离。
龙形玉佩(下)
曾侯乙墓的透雕龙纹玉璜与楚国的“S形玉龙”,恰似玉器的一体两面——前者龙身规整如青铜器上的夔纹,后者恣意如帛画中的云气;曾国玉工以技法雕琢周礼余晖,楚人则以透雕与减地阳刻,将流动感注入玉石。
透雕龙纹玉璜
这种差异在丧葬用玉中尤为鲜明:曾侯乙墓以玉璧、玉握构建系统化葬仪,追求“事死如生”的秩序;楚国贵族却将玉琀雕成蝉形,在亡者口中埋下“蜕化成仙”的美好祝愿。这段跨越数百年的玉器对话,以不同的姿态诠释着先民对永恒的求索,二者在历史长河中悄然相融,化为后世玉器发展的底色。
《楚辞 招魂》片段
金玉大明:世俗浪潮下的等级烙印
明代玉器在世俗化浪潮中进一步蜕变:礼器渐褪神性,纹饰向生活贴近,但皇权与等级制度的烙印却愈发深邃。一方面,玉雕题材突破宗庙樊笼,童子、花鸟、瑞兽等“俗世符号”涌入工匠刀锋;另一方面,《明会典》以法典形式将玉器形制、纹样与身份等级死死绑定。这种矛盾在藩王墓葬中尤为凸显——金玉璀璨处,既是世俗审美的狂欢,亦是皇权恩威的具象。
·亲王威仪与皇权恩赐
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镶宝石白玉云龙帽顶,以五爪盘龙穿梭云间的透雕工艺,将明代亲王的威仪凝固于方寸之间。龙身蟠曲遒劲,鳞爪张扬,云纹层叠如浪,玉质莹润如脂。据研究,此帽顶底座覆莲瓣上镶嵌红蓝宝石及绿松石,金玉辉映间尽显华贵。按明制,五爪龙纹本为帝王专属,而此物却堂皇现于藩王墓中,或为帝王特赐之殊荣。正如《明会典》所载,亲王仪制“虽降天子一等”,但皇权恩威始终如影随形——玉冠顶上每一条龙须的弧度,皆是等级制度的无声宣示。
金镶宝石白玉云龙帽顶
与帽顶同辉的白玉吐鹘带,则将金元遗风悄然纳入明廷礼法。带身浮雕“海东青捕天鹅”纹样,天鹅振翅欲逃,海东青利爪锁喉,画面凌厉如电。此题材原为金代春猎符号,象征草原民族的骁勇,经明代改制后,却化作亲王身份的“活体印章”。带扣上的描金龙纹与《明会典》中“一品以上官员束带可用玉”的规制遥相呼应,昔日的游猎图腾,终成朱明王朝等级链条上的一环。
白玉吐鹘带,原本或为金皇室用品,曾经历过改制和转赐。
·从礼器到玩物:玉器的双重面孔
在梁庄王墓的玉器群中,青白玉持荷童子佩以憨态破开礼制的森严。童子高约5厘米,或肩扛荷叶咧嘴憨笑,或手执莲梗蹙眉凝思,圆脸丰颊的造型明显受到宋元市井艺术影响。玉雕师以减地阳刻技法突出衣褶流动感,莲梗处的镂空甚至模仿竹篾般的纤细,全然不同于礼器玉圭的庄重板滞。杨明星在研究中指出,此类童子“人物形态活泼生动,变化更多,显得更有朝气”,其题材源自民间“摩睺罗”风俗,本为七夕孩童戏耍之物,却被玉匠赋予“连生贵子”的吉祥寓意,成为亲王后宅的玩赏之物。这种将俗世情趣注入玉器的尝试,暗示着明代工匠在礼法夹缝中寻找的创作自由。
青白玉执荷童子佩
青白玉执茨荷童子佩
然而,世俗化的浪潮从未真正冲垮礼制的堤坝。同墓出土的青白玉谷纹圭,长23厘米,严格遵循《明会典》“亲王妃持圭助祭”的典章。圭身谷纹以管钻密布,纵横成列,象征“天子以圭祀天”的古老传统。
青白玉谷纹圭
更耐人寻味的是描金龙纹玉佩,五爪龙形阴刻描金,龙身曲张如弓,而冲牙背面却饰以如意云纹——这种“前朝后野”的设计,恰似明代贵族生活的写照:人前龙袍加身恪守礼法,人后园林赏月纵情诗酒。但即便在最私密的随葬品中,等级枷锁依然如影随形。
描金龙纹玉佩(左1,右1)
梁庄王墓出土的玉带钩、玉禁步等物,其纹样、尺寸乃至玉料颜色,皆与墓主“亲王”爵位严丝合缝。正如玉器上那些描金的龙须:看似飘逸自由,实则每一毫米的弯曲弧度,都被《会典》条文悄然规制。
青白玉螭首绦钩
从肖家屋脊先民祭祀的玉虎到明代藩王墓中的描金龙纹,玉器承载着华夏文明数千年的精神轨迹。它们曾以神性贯通天地,以礼制框定人间,最终在世俗烟火中沉淀为美的永恒。湖北省博物馆的玉器展陈,不仅是工艺演变的见证,更是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乃至人性诉求的具象记录——玉料的雕琢痕迹中,藏着巫术时代的敬畏、青铜礼制的严谨,以及世俗浪潮下对自由的试探。即便跨越千年,这些器物仍以温润的质地传递着先民对永恒的追求:当神性的光环褪去,玉石却以更朴素的方式融入生活,成为历史长河中不灭的文明切片。如今凝视这些展品,我们触摸的不仅是古老技艺的余温,更是一个族群在时间洪流中始终未变的精神内核。
【观展攻略】
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各朝代玉器分布在北馆一楼的湖北古代文明展厅,南馆一、二楼的曾侯乙展厅、曾世家展厅,以及南馆三楼的楚国八百年展厅和梁庄王展厅。玉器展品数量多、种类全,时代序列较完整,藏品覆盖新石器时代、商周、春秋战国、唐宋、明清等时期,向观众展示古代中国玉器的发展历程。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后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