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中国人安土重迁,但中国历史上移民现象不算罕见,一般来说,大规模的移民,其动因是天灾人祸,如战争、饥荒、水患等。19世纪是指1801到1900这一百年时间,对应中国历史,也就是清代中后期,自清嘉庆六年到光绪二十六年。其中1840后又被人工划分为中国近代史。
清代较为为人熟知的民间移民潮有三次,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此外,美洲、欧洲、澳洲等也有移民,其中又以美洲为多。
但既然是海外移民,那么主要以山东、直隶移东北的闯关东、主要以山西、陕西移内蒙古的走西口也就不能算在内了。因此,这里主要解释下南洋和清朝人在美国的移民活动。
移民的原因
南洋
地理上。
清朝的南洋,其地位近于今天的东南亚,南洋之所以吸引中国移民,地域是其一大优势。此外,中国人避祸下南洋也是早有传统,南洋与中国地域相近、文化相似、习俗相通,而又资源丰富易于谋生,吸引了前仆后继在故乡难以为生或者想要冒险的中国移民。
当然,以中国的幅员辽阔,不可能人人都觉得南洋“近”,下南洋的移民从地域看,主要以广东、广西、福建为主。
经济上。
其一,今天的广东、福建一带早在清朝已经地少人多,人满为患,人地矛盾促使广大人民前往海外谋生。
其二,频繁的自然灾害也促使人们寻找新的生活空间与资源。清代东南沿海台风、水灾、旱灾、瘟疫、地震频繁发生,人们不堪其扰,生活更加贫困。其三,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猛烈冲击中国原有自然经济秩序,不少小农纷纷破产,无以为继。
同时,鸦片战争还引发了更严重的土地兼并,带来了更多需要人民承担的赔款,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于是,人还在,工作没了,家没了,人们也就不得不下南洋谋生。
其四,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鼓励百姓出海迁移。
其五,基础设施的改善便利了海外移民。东南沿海河网密布,内外河航运条件成熟,此外,鉴于东南沿海多通商口岸,包括交通在内的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较别处为快。其六,列强的吸引、哄骗是下南洋的一大原因。
这一点,要从列强占据南洋各国为殖民地说起,列强侵占殖民地后,需要掠夺、开发当地资源,也就需要大量的而且最好是廉价的劳动力,当地人有所不足,他们就盯上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中国。
举例来说,当时的列强与想要出外谋生的百姓签订一种近乎卖身契的不平等契约,事先允诺可观的工资等待遇,广东、福建等地百姓被哄骗着签订契约,出外成为劳工,这一类人就被蔑称为“猪仔”。到南洋之后举目无亲,受到什么压迫剥削也是难以反抗的。
政治上。
其一,清政府政策的改变促使更多沿海百姓下南洋。清前期实行海禁政策,片甲不许下海,大大阻碍了福建、广东等地与南洋各国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是,列强入侵以来,为保障列强的利益,这种严苛的海禁政策一去不返。
咸丰十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作出了人民可出国居留承工的规定,同治五年,英法又分别逼迫中国签订了英法在华《招工章程条约》并逐步加以完善。
此后,“中国政府对于自由移民,即自愿自费离开中国前往外国的中国民人,概不禁阻”。海外移民的合法化大大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其二,也有对清朝统治不满意而远走他乡的。因此出走可谓是历代传统了,特别是清朝中后期以来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文化受冲击、社会被侵略,因此而移民的数量也是颇为可观。
社会因素上。
首先,亲朋好友的牵引带动了海外移民。华人在外举目无亲,则呼朋引伴守望相助。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人民宗族意识强,这无形中增加了移民的规模。此后东南亚的华人社团、秘密社会,也是借此扎根。
其二,宗族社会带来的不仅是宗族内的团结友爱,还有宗族间的械斗矛盾,因此这也迫使其中失败者远走他乡。其三,应当说,东南沿海早有出外闯荡的思想,古来不像内陆一般闭锁,加上列强入侵以来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的冲击,广东、福建等地人们移民的思想阻力更小。
美国
对比中国人下南洋,美国中国移民的来源变化不大,同样是华南地区——在华北地区则盛行范围主要在国内的闯关东和走西口。考虑到交通和思想上的准备,即使移民来源地有所扩充,也顶多加上江南地区。
在地理上,美国相比南洋并不占据优势,山高路远,时人也无法预知当地资源的丰富。此外,美洲移民的动因与南洋有相似之处,如清政府政策允许,百姓生活困窘移民谋生,移民国政策吸引等,故这里只是列举不再赘述。
美国的不同之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在移民群体的特点上看,下南洋的主要有精英人士、士商群体、华工,而在美洲的移民更为单一,主要就是华人劳工。这堪称新的奴隶贸易,也可以称之为苦力贸易,劳工合法大量移民的源头仍然是咸丰十年的条约。在移民的动力上看,则主要是“淘金热”。
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陆续发现金矿,这使得一部分本就准备出外谋生的百姓甘于放弃传统的移民路径——下南洋,而前往更为遥远陌生的国度。
发酵到五十年代以后,一部分在美洲拓荒的幸运儿衣锦还乡,带来了富贵的讯息,同时,更多更为夸大的信息甚至是谣言大范围传播开来,这种诱惑使更多人放弃了下南洋而选择去美洲。当时的儿歌也对这种现象有所反映。台山旧有“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银就好寄回”等童谣。
资料记载,19世纪50、60年代去美国的船票是50美元,返程是20美元。加上其他开销,花费就更多,即便如此,对淘金发财的热情也使更多人不惜倾家荡产甚至借贷也要去美国。这些人来到美国,毫无例外地,成为了铁路下的累累白骨,甚至后来要因为自己的勤劳被人排斥、伤害。
此外,南洋等地出台政策是为掠夺开发当地资源,美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则更有吸引华工务工开发和建设国家的需要,这也可以作为一点不同。
淘金的热情并不是剃头挑子,美国的政策鼓励也是一种吸引。1851年,加州州长巴尼德在其致州议会的咨文中,称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人,应欢迎其来美,以协助开拓美国各种建设事业。次年加州仍鼓励中国人来美,称中国人为“我们新近收纳公民中最有价值的阶级之一”。
情况在1880年后发生了改变,一个原因是费时耗大的工程——太平洋铁路——也就是那个每根枕木下都埋藏着许多华工尸骨的铁路——修建完成,美国人已经不需要众多的华工。另一个原因是淘金热渐渐过去,幸运儿和失败者已见分晓。
第三个原因则是因此而来的,美国人发现华工价格低廉而勤劳,抢占了他们认为的属于他们的工作机会,于是,基于文化的和种族的对华工的排斥到来了,美国国会因此出台《排华法案》,成为自诩人权国家的一个污点。
移民的影响
经济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于美国而言,太平洋铁路和淘金的功绩已经不必再说,而对于东南亚来说,历史和地理的优势所在,当地华人移民的势力、影响较之美国更盛,则华人华商甚至已经掌控了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命脉。这源于移民群体的特点。
首先,能从中国人变成移民,已经是第一次筛选,这证明他们是中国人中敢于拼搏、敢于冒险,同时身体素质好,头脑机灵的一部分。
其次,中国人既然呼朋引伴而来,在异乡也要报团取暖,凭借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海外中国人的凝聚力是不一般的。这样,既聪明,又勤劳,还不惜命,还源源不断数量多,组织度又高,海外华人自然就经济实力大增。这些也是移民国家排华的一个原因,或者不如说是借口。
政治上,影响了当地政治法律制度的构建。
同样受困于身份,海外华人想要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可谓难上加难。清中后期移民以来,短暂的蜜月期后,就是层出不穷的排华运动和《排华法案》,当地人对华人移民的歧视和压迫,已经是政治需要考虑的一大因素。
文化上,有利于两地的文化交流和创新。
前已提到,东南亚的移民举目无亲则必呼朋引伴守望相助,又有宗族文化,自然也就促进了华人社团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另外,华人迁徙而来,则将家乡的宗教信仰等文化一并传播而来,现在东南亚或美国的一些信仰、科仪,正是他们带去的。
这些吸引亲朋好友而来的非正式的华人组织有一个更严谨的称呼——宗亲会。
以他们的建筑为例,华人在进入南洋及美国以后,“他们保持了自己原来的服装样式及住宅建筑风格”,直到现在,唐人街几乎等同中国风,样式更为偏向传统,有显目的中国文化符号。当然,他们也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当地文化或多或少相互融合。
对中国的反哺。即便移民国外,但初代华人仍然对中国有着深深的眷恋,文化上、国家上有着高度认同,因此,他们也非常关心中国的发展。鉴于19世纪的中国实在是积重难返,他们对国家的反哺,因此表现在支持各地革命事业、参与国内投资等方面,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和财物支持。
以辛亥革命为例,十九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后,各地华侨相继建立了兴中会分会。据统计,后来兴中会的会员增加到300多人,其中华侨就有219人,占总数的78%。钱财上的支持更不必说,华人华侨对此事的慷慨,堪称毁家纾难。
小结
清中后期以来,由于本土生存的压力和外国的吸引、诱惑,数以百万的中国人远走他乡,成为海外移民。海外移民的奋斗史,同时也是血泪史,承载了太多苦难。但最终,这些海外移民凭借着开拓进取,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异国他乡开辟出一方天地,其影响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