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意大利跑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法拉利和兰博基尼。
而下面这个名字,很可能会被大家选择性遗忘:玛莎拉蒂。
确实,玛莎拉蒂目前的地位可以说是岌岌可危——
早在去年,玛莎拉蒂所在的Stellantis集团就传出有意出售旗下品牌,以实现降本增效。
其中传得最邪乎的留言,当属玛莎拉蒂会和阿尔法·罗密欧一样,被其他品牌收购;有些外媒甚至添油加醋分析,认为出手的大概率是一家中国企业。
刚巧在前段时间,社长这篇《销量暴跌42%!35.8万能买保时捷?不给BBA留活路了?》的文章下面,就有小伙伴留言,想听听玛莎拉蒂的故事。
今天,咱们就趁着这个机会,来仔细分析一下曾经的意大利跑车皇后,究竟是如何落得这步田地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01. 颠沛流离,命中注定?
遥想当年,玛莎拉蒂也曾和法拉利、兰博基尼一起,作为意大利汽车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也拥有大把的忠实用户。
而他们看中的,就是玛莎拉蒂天生的浪漫基因:无论是车身造型还是内饰设计,都好似一台会呼吸的金属工艺品,单单是停在那里,都散发着无与伦比的时尚气息。
只不过,玛莎拉蒂的经历比起法拉利和兰博基尼,要坎坷得多。用四个字来总结,就是颠沛流离。
在玛莎拉蒂创办初期,它的名字来源于创始团队玛莎拉蒂一家的姓氏。这家人共有7兄弟,全都在汽车行业打拼,可以说是汽车世家了。
其中,老大最先投身到汽车行业里,随后老四、老五、老六于1914年自立门户,这一年也被认为是玛莎拉蒂品牌的创立时间,三叉戟的品牌LOGO也由老五设计确定。
在这一阶段,玛莎拉蒂以改装汽车作为主业务,同时用自家改装的汽车参加赛车比赛。
1926年,第一款由改装而来、带有三叉戟标志、被命名为“Tipo 26”的玛莎拉蒂跑车,参加意大利Targa Florio耐力赛并获胜,就此正式打响了玛莎拉蒂的名气,玛莎拉蒂开始在赛场上屡创佳绩,甚至能包揽前三名——
“那年我双手插兜,不知道什么叫做对手”。
但好景不长,玛莎拉蒂在1937年遭遇财务危机,被Orsi家族收购,从此进入了品牌历史的第二个阶段。
此时的收购,还没有为玛莎拉蒂带来太大的影响,因为……二战爆发了。
作为一家意大利汽车品牌,玛莎拉蒂和各位欧洲同行一样,首先要直面战争带来的冲击。
直到二战结束后,玛莎拉蒂才重新回归,也依然在50年代的各项赛事上呼风唤雨,一度跟法拉利打得有来有回,在4站F1大奖赛上力压法拉利夺得总冠军。
然而财务方面的压力,又一次降临到了玛莎拉蒂的头上。
因为赛车太过烧钱,玛莎拉蒂的第二任金主Orsi家族也顶不住了,把赛事项目干脆外包出去,转而于60年代让玛莎拉蒂进军民用车市场。
玛莎拉蒂品牌历史上两大经典车型——总裁(Quattroporte)和吉博力(Ghibli),就在此时诞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玛莎拉蒂居然又双叒叕被卖了!
并且这一次收购玛莎拉蒂的还不是意大利本土企业,而是远在法国的雪铁龙。
事实证明,自己家孩子还是得自己疼,法国车企买下一个意大利汽车品牌,用起来多少有点“崽卖爷田心不疼”的感觉。
本来专注于生产国民家用车的雪铁龙,收购玛莎拉蒂就是为尝试冲击高端。结果雪铁龙借鉴完玛莎拉蒂的经验、技术之后,高端没冲击成功,马上就对玛莎拉蒂弃若敝履。
1974年雪铁龙和标致合并,两家法国汽车品牌联手共克时艰。新成立的标志雪铁龙集团不想要玛莎拉蒂也就算了,居然还想让玛莎拉蒂申请破产,直接走向品牌自杀!
这下意大利政府急了,硬是横插一脚把玛莎拉蒂暂时保下来了,后续又联系了一家名为De Tomaso的公司接手运营,推出了四门轿车续命。
至此,玛莎拉蒂才总算熬过了混乱的第三个阶段。
但盘到这里,想必大家也看出来玛莎拉蒂的主线了,就是不断地遭遇财务危机、然后被卖。
咱们快进一下,1993年玛莎拉蒂归入菲亚特集团,说实话过得并不好。好在菲亚特集团也是家意大利公司,对玛莎拉蒂多少有着最基本的尊重。
于是在集团的决策下,玛莎拉蒂的主导权被转移给了同在菲亚特集团下的法拉利。
没错,就是“两皇一后”的其中一皇、玛莎拉蒂的赛事“宿敌”法拉利。
不过,多年过去,曾经的赛场恩怨基本都成过眼云烟,法拉利并没有因“祖上”的那点不愉快就恶意磋磨玛莎拉蒂,而是拿出了压箱底的技术去复兴玛莎拉蒂。
在法拉利的努力下,玛莎拉蒂再次焕发生机。
1998年,玛莎拉蒂3200 GT推出,标志着玛莎拉蒂终于回归世界顶尖跑车的阵营。
甚至,法拉利还以自家传奇跑车恩佐的同款底盘和动力系统为基础,打造出了一款玛莎拉蒂品牌的传奇跑车MC12,帮助玛莎拉蒂重回赛道王者。
民用车市场上,第五代总裁也在法拉利的赋能下,成为玛莎拉蒂史上最经典的一代总裁。
但玛莎拉蒂最后的辉煌,也就到此为止了。
即便是法拉利这位金主爸爸,也扛不住维持两个顶尖跑车品牌的支出。眼瞅着日子快要过不下去,为了保住自己,最后又把玛莎拉蒂品牌打包送回了菲亚特集团。
这就是玛莎拉蒂第四阶段的历史。再之后的故事,大家可能就比较熟悉了。
菲亚特集团在不断的资本运作下不断膨胀,先是跟克莱斯勒一起合并为了菲亚特-克莱斯勒(FCA),后面FCA又继续与PSA(标致雪铁龙集团)合并,成了今天的Stellantis。
而玛莎拉蒂,也在兜兜转转之后,和曾经的金主雪铁龙活在了“同一屋檐下”,成为Stellantis旗下14个品牌之一。
到今天,再次面临被出售的危机。
02. 玛莎拉蒂在中国:微商的狂欢
有一说一,上文提到的玛莎拉蒂,无论辉煌还是低谷,基本都和中国用户无关。
因为玛莎拉蒂品牌2004年才正式进入中国,第二年就从法拉利回归菲亚特集团了。连母公司菲亚特集团在中国的进展都算不上快,更别说区区一个子品牌。
要知道,千禧年时代的中国人,经济实力相对有限,早期外国车企在中国成立合资车企,都是奔着平价走量、先打开中国市场这一条路去的。
整个中国汽车市场,还远没有到超跑遍地走、不同品牌各切生态位满足小众需求的时候。
玛莎拉蒂进入中国市场后,带来的第一款车型是总裁,这款车从2004年卖到2005年底,总共卖出65台。
而同期,法拉利、宾利在华交付量分别为65台、64台。
所以这么横向一对比,玛莎拉蒂在华初期的销量表现其实可以称得上是非常不错。
不过反过来也说明,彼时超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能服务的用户还非常少。
在极少数能消费得起超豪华汽车的中国用户中,恐怕车的产品力也不是他们最优先的考虑因素,而是设计乃至品牌所带来的附加值:彰显自己的个性。
从这个角度看,经典意式设计和手工定制的玛莎拉蒂,哪怕不拼内饰、质量、驾驶质感,在一众桑塔纳、富康里面,也可以说是鹤立鸡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玛莎拉蒂在中国市场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滤镜,可以说完全是靠进口车、意大利制造、奢华、跑车、超豪华这几个关键词塑造的。
至于在海外市场的角度来看,玛莎拉蒂车型老旧、性能不够出众(在同定位里)、故障率高这些硬伤,都是可以暂时被忽略的小问题。
后来随着微商大爆发,原本在定位上有些尴尬的玛莎拉蒂,又凭借泼天的流量摇身一变冲上了在华销量巅峰,2017年在中国销量14498辆,占全球总销量的约30%。
和宾利、保时捷相比,“不上不下”的玛莎拉蒂既不那么大众化,又有着高高在上的品牌定位,同时入门版车型70-80万元的售价又很有性价比。
只不过2016年,微商倪海杉“一次性买了11辆玛莎拉蒂奖励给代理商和员工”的消息传遍全网之后,“喜提玛莎拉蒂”的玩法就彻底跑偏了。
如果说车卖谁不是卖、玛莎拉蒂也没有理由拒绝微商订单的话,后来一些玛莎拉蒂4S店的做法,就属于为了利润,彻底丧失一个超豪华品牌应有的矜持了——
“欢迎网红和微商拍照,一次收费200元”的告示,2000元的全套提车仪式,都预示着玛莎拉蒂的品牌力被彻底透支。
总之,在那段时间里,玛莎拉蒂的品牌形象被彻底玩坏了。再叠加传统豪华、超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不断被祛魅的大趋势,玛莎拉蒂的售价和销量也是一路下滑。
去年,玛莎拉蒂入门版车型Grecale格雷嘉的价格就已经降到了50万元以下,如今甚至传出了38.88万元起的经销商活动价,销量压力可见一斑。
2024年,玛莎拉蒂在华总销量1228辆,同比狂降71%。这个成绩不说对比2017年巅峰期的1.4万多台,哪怕比起前两年的4000多台,也实属是崩盘的惨状。
难怪到了今天,玛莎拉蒂在中国几乎成了一个无人在意,也分不清究竟是豪华、超豪华、还是专注于跑车的汽车品牌。
03. 尴尬的定位
不得不说,玛莎拉蒂今天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难度不仅不小,而且很大。
往大了说,这个品牌被战略性抛弃几乎会是必然。
一方面,玛莎拉蒂自创立以来就一直在易手,连创始团队玛莎拉蒂家族都没能保住自己的金字招牌,又怎么能指望后面的一个个金主对玛莎拉蒂真心相待。
就算有人愿意付出真心,像法拉利曾经真心实意地复兴玛莎拉蒂那样,但打造跑车品牌就是一个字烧钱,终究会达到能力的上限,被迫再次转卖。
而一直被买卖,品牌特有的风格调性和基因,就很难得到一以贯之的保持和传承。
法拉利特点是赛道至上,路特斯是轻量化,玛莎拉蒂的品牌DNA是什么?是设计?是奢华?是定制化?是性能?似乎都不大说得上来。
当然,比起很多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品牌,玛莎拉蒂已经足够幸运。
但悠久的历史、意大利超豪华汽车品牌、赛道基因、手工定制这些buff一个个叠下来,依然掩盖不住玛莎拉蒂渐渐活成“装上法拉利引擎的克莱斯勒”的事实。
因此在如今的Stellantis里,玛莎拉蒂和隔壁的阿尔法·罗密欧,也就成了一对难兄难弟。这才有了今年4月,麦肯锡为Stellantis评估,给出了出售玛莎拉蒂这一建议。
04. 写在最后
正如去年还任职Stellantis CEO的唐唯实所说,玛莎拉蒂如今确实处于亏损状态,Stellantis也自身难保,在去年2月份撤销了原本要划给玛莎拉蒂的15亿欧元。
这就更加难以改善玛莎拉蒂更新缓慢、又数量稀少的产品序列。
产品竞争力不够,自然无法应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日益严峻的电动化转型。
在集团内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对外出售或许对玛莎拉蒂来说,或许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那么,玛莎拉蒂的未来真的会在中国吗?
微商时代结束后,玛莎拉蒂在中国的销量仅占全球总销量约11%。如今的用户越来越年轻,早已豪华品牌祛魅。玛莎拉蒂想要重返巅峰,可能需要来一次彻底的大换血。
如果是中国车企收购的话,要么图品牌,要么图技术。
品牌这边,比亚迪有仰望,吉利有路特斯,奇瑞有捷豹路虎,都不太可能用现金流换来一个走向衰败的超豪华品牌;
至于技术,小米SU7 Ultra的赛道圈速已经证明了,不只是电动车行,中国人也行。
或许留给玛莎拉蒂的,只有暂时被雪藏,静待数年后复古风潮席卷而来,才有复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