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1948年中原大决战在徐州开展,而不是在武汉或者襄阳?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从南到北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刻,相对而言,我们发现,南北战争的大决战战场,存在一个逐渐向东偏移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南北统一战争中,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个:
1,前秦灭东晋。淝水一战在合肥一带发生,北方军队一战而败。
2,隋朝灭陈朝。大军渡过长江直接获得胜利。
3,曹魏打东吴,西晋灭东吴,都走了襄阳武汉一带。
4,元朝灭南宋,主要战场在襄阳。
5,金朝和南宋的多次战争,主要战场也在长江和淮河一带。
越往后,主要战场放在东部就越多,尤其是徐州一线,逐渐成了最主要的战场,这是怎么回事呢?
归结一下,主要原因有三:
1,时间越往后,东部平原开发越多,越来越成为经济和人口中心。
徐州在商周时期,是典型的蛮夷之地。武王伐纣,从本质来说,就是纣王对徐州一带的东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被周朝的武王背刺了而已。
秦末农民战争,徐州作为刘邦和项羽的故乡,实际上没有发生决定性的战役。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恰恰是刘邦取得关中平原,获得了稳定的根据地。
两汉之交的军阀混战,刘秀获得胜利,是因为他取得了河北豪强的支持。
即便是汉末三国,曹操南下也不走徐州一带,而是走宛城、南阳、襄阳、荆州一线,然后顺流而下,直取南京。这是因为,江苏那边经济不发达,走哪里不容易取得军需。
隋唐时期,决定性的大决战,也不在徐州、扬州一带,而是在洛阳周边。
决定性的时刻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尤其是南宋时期湖光地区、太湖地区得到充分开发,成了全国性的赋税和粮草重地。从那时开始,南北政权的决定性战役,开始向东转移。
2,时间越往后,东部平原交通越便利,调集军需和人马越方便。
隋唐时期,大运河建立起来,到元朝,漕运成了关系国家命脉的事情。从那以后,徐州就成了南北争夺的焦点,这是因为,徐州正好处在了大运河的中心点上。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清末捻军起义,清朝军队在曾国藩的带领下,通过控制大运河和主要交通干线,对捻军实现了分割包围。只不过,一个失误,造成了曾国藩的黯然收场。左宗棠和李鸿章后来接过指挥棒,也基本上是靠着大运河的阻隔和水运,最终灭掉了捻军。
晚清时期,长江以北出现了两条关键性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一条是京汉铁路,一条是津浦线。但是,通商口岸的开通,让上海和南京的经济体量,远远超过了两湖地区。于是,顺着津浦线南下,就成了统一战争的基本思路。
3,近代部署到东部沿海,还有海上局势的考虑。
1948年解放战争中,又有其他的一些特殊考虑。
1948年6月,解放战争整整两年时间,敌我兵力发生了逆转,国共大决战就开始了。最先发动决战的,是睢杞战役,也叫豫东战役。
豫东战役是一场大型的歼灭战,粟裕带领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在中原野战军主力配合之下,攻克河南省会开封,又全歼灭了豫东地区的欧寿年兵团。
豫东战役的同时,襄樊战役爆发,王近山带领中野六纵攻克了孤立的襄樊城,而华东野战军的许世友兵团,则发动兖州战役,把山东国民党军队压缩到了济南周边。
随后,华东野战军集中大部分兵力,直接拿下了山东省省会济南。从这开始,解放军在徐州发动战争就成了题中之义了。
为何选择徐州作为主战场?
主要考虑有如下几个:
1,解放战争慢不得,一旦慢了,会引起外国干涉。
解放战争是发生在二战后的大型战争,全世界都看着呢。战争初期,蒋介石和蒋介石后面的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都不认为共产党能赢,所以没当回事。到了1948年形势发生逆转,他们的注意力又被柏林危机吸引走了。1948年的大决战,正好处在美国和苏联不干涉的时间窗口上、
1948年年底,美国腾出手来,就开始逼迫国共谈判了。所以,中原大决战,宜早不宜迟!
2,徐州靠近胶济铁路,华东野战军主力需要海上支援。
华东野战军为什么那么能打?其实答案藏在青岛。中原野战军原来的根据地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之地,挺进大别山后几乎是无后方作战,损失很大,战绩也很小。反观华东野战军,则是长期依托青岛军港,从东北军区获得了大量的弹药补给。炮兵、特种兵用的是得心应手。
还有一个背景是,抗日战争中115师在山东长期经营,群众基础很好,经济发展也呈现良性。即便是山东军区主力北上闯关东去了,华东野战军在这里也有很好群众基础。所以,山东就成了第一个完全解放的省份,更成了支援全国解放事业的大本营。
山东只需要越过胶济铁路就能到达徐州,徐州自然就成了决战之地了。
3,华东地区交通方便,群众基础好,民工支援前线容易组织。
原本设计的淮海战役,其实主要是海州和两淮,没想到国民党军队热情太高涨,最后成了徐州为中心的一场大型歼灭战。山东和苏北的民工,转战千里为解放军提供军需物资,这是能够打胜仗的基础。而山东省最先普及土地改革运动,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总而言之,决定近代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在徐州周边而不是其他地区,是有很深刻历史的地理的原因的。
淮海战役结束后,解放战争基本上就剩下尾声了。
上一篇:风水实践中,应该如何消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