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若非央视的“意外”披露,恐怕美日韩等国还未意识到,我国空军的歼-20隐身战斗机已经悄无声息地飞越了“岛链封锁”的核心环节——对马海峡。这一举动不仅让世界为之一震,还引发了关于歼-20能力与战略意义的广泛讨论。
那么,什么是对马海峡?它为何如此重要?歼-20飞越这一海域为何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对马海峡位于日本列岛的西南端,北接日本海,南连黄海与东海,东界日本九州岛,西界朝鲜半岛。海峡将对马岛与壹岐岛隔开,成为一条狭长的水域。此海峡全长约222公里,最窄处仅41.6公里,水深通常在50至100米之间,最深可达131米,海底地势平坦,适宜大型船只通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连接东北亚与西太平洋的必经要道,有着“日本海咽喉”之称。
从地图上看,对马海峡与釜山海峡、济州海峡共同构成了广义的朝鲜海峡,是中国、韩国、日本和俄罗斯四国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中国沿海的船只若要进入日本海,必须经过对马海峡,再通过津轻海峡或宗谷海峡通往太平洋。南向航线则可以经由大隅海峡直接进入南部海域,缩短航程。
对马海峡不仅是重要的地理枢纽,它的战略价值历史悠久。在古代,7世纪白江口之战中,唐军与新罗联军曾在此击败日本舰队,奠定了东北亚的格局;而1905年,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通过这一海峡以极小的代价全歼沙俄舰队,宣告其海上霸权的开启。
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对马海峡承担着中日韩三国80%的海上贸易运输,每年通过的货轮超过10万艘。原油、汽车、电子产品等战略物资日夜穿梭于此。日本的北九州港、韩国的釜山港等都依托这一航道成为国际海运枢纽,而中国则通过这一通道,直达日本海,并缩短了通往北美西海岸的航程。
此外,对马海峡还是美日“第一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军在该地区部署了密集的雷达网络与反潜系统,日本佐世保、韩国镇海等军事基地也形成了所谓的“对马防线”,意图监视中俄的海上活动。然而,随着中国海军舰艇常态化进出日本海,这道“防线”已形同虚设。
2025年7月,央视军事频道公开了歼-20穿越对马海峡的消息,立即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震动。这一行动不仅展示了歼-20卓越的隐身能力——即使面对日本与韩国部署的F-35战机和反隐身雷达,依然能够轻松实现“无声突破”,更标志着中国空军战略投送能力的质变。
首先,技术上的突破堪称碾压。歼-20采用了DSI进气道、隐身涂层与红外抑制技术,使得其雷达反射面积小至0.001平方米,远远超越了F-35的0.01平方米。配备的涡扇-15发动机使其能够在2.5马赫的超音速下巡航,而PL-15远程导弹则能在敌方防空区外精准摧毁关键目标,如雷达站与指挥中心。
其次,战略上的威慑力不容忽视。歼-20的常态化部署已经覆盖了中国的东部、北部和南部战区,预计到2025年,歼-20的数量将突破400架,形成战区级别的全面战力。此次飞越对马海峡,不仅展示了歼-20对日本岸舰导弹阵地、美军NMESIS岸基武器平台的打击能力,也直接威胁到了驻日美军横须贺基地及韩国釜山港的后勤补给线。
再者,歼-20的作战体系已突破单机作战的限制。它不仅与空警-500预警机、运-20加油机等进行协同作战,形成了覆盖整个日本海的空中作战网络。2025年7月,海军052D驱逐舰与927型援潜救生船同步进入日本海,形成了“空海一体”的战略威慑,极大增强了整体作战能力。
歼-20飞越对马海峡的轰动效应,折射出多重战略博弈。首先,技术代差带来的震撼,尤其是日本航空自卫队虽装备有F-35A/B战机,但面对歼-20的隐身技术仍显得毫无招架之力。更令其焦虑的是,中国空军已经开始研发六代机“歼-36”与舰载型“歼-50”,而美军的NGAD项目进展缓慢,预计到2030年之前,相关技术仍难以量产。
其次,岛链封锁的失效。自2015年“海上联合-2015”军演以来,中国舰艇编队已多次穿越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2025年7月,中俄舰艇联合演习与歼-20形成了“海空联动”,这彻底打破了美日“第一岛链”的心理优势。
最后,地区博弈的升级也愈发明显。近期,美日韩三国在济州岛举行联合军演,出动了B-52H战略轰炸机与F-35战机,以强化对朝鲜的军事威慑。而歼-20的突防行动,不仅是对美日韩军事同盟的强烈反制,也是对“T独”势力的有力警示——中国已具备从东、南、北三面封锁整个地区的能力。
对马海峡的波涛,不仅见证了东亚千年间的兴衰,更见证了中国在军事技术上的突破。当歼-20的银色身影飞掠过这片海域时,它不仅突破了地理上的“岛链”,还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端军事技术上的垄断。随着中国空军“全疆域作战”能力的日益成熟,从巴士海峡到对马海峡,从南部海疆到日本海,曾经的“封锁线”正逐渐变为中国维护主权与地区稳定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