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正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记者12月31日从扬州获悉,位于高新区的阳光地带、宏溪新苑和星汇名邸等7个小区正在实施排水达标区建设,其中的星汇名邸项目将建设海绵小区。该项目将成为注重对原始地形地貌的保护和修复、避免过度工程化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投资效率的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八成雨水“自行消化”。
星汇名邸小区
截流雨水改排渗透沟,这一海绵措施“太省钱了”
据介绍,星汇名邸小区共有11栋楼,约520户。“按照扬州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结合星汇名邸的实际,我们经过几轮研究,决定对星汇名邸选用立管断接的海绵城市设计措施,花最少的钱,达到最佳的海绵效果。”设计单位、扬州城控集团德道设计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工程主要采取的海绵城市措施,是通过截断雨水立管,将原本排入市政管网的雨水,通过管道直接排入住宅楼周边绿化中的新建渗透沟,通过绿化吸纳项目硬质屋面雨水,以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工程将自然措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尽量保持开发之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并利用生态手段来代替传统技术形式,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来涵养水源、应对强降雨。
据了解,这一工程建设总造价约36万元,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以及相关的土方开挖与回填等建设内容的费用。同那些动静大、动辄数百万元的海绵项目比较,该工程造价几乎“不值一提”。
建设300米厂渗透渠,八成以上雨水都能“自行消化”
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介绍,星汇名邸小区无严重积淹水现象,景观绿化养护较好,公共绿化集中,大部分建设于地库顶上,覆土一般小于1米,地面有少量停车位,停车位采用面包砖透水铺装。这些都是实施截断雨水立管,将雨水排入新建渗透沟这一海绵措施的有利条件。他们结合小区屋面、道路、排水管网、绿地等改造,合理选择适宜的海绵设施,尽可能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场地开发后的不可渗透面积。并通过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生物滞留设施及自然排水系统等非工程措施,维持开发前原有的水文条件,使屋面雨水被场地现状绿化消纳,有效缓解雨天小区管网与市政管网的压力,同时有效削减初期雨水的污染物。
记者了解到,该工程将建设多处宽0.4米、深0.6米的渗透渠,总长约300米。渗透渠内铺设粗砂、碎石,埋设开有小孔的排水管,面层覆盖土壤。屋面雨水流入渗透渠后,通过开孔的排水管进入粗砂、碎石缝隙,一部分渗透到地下,一部分被上方的绿化吸收。经过测算,改造后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以达到80%,屋面大部分雨水都会通过“滞、净、排”等海绵措施留在小区内“自行消化”。
建设示意图
专家视点:因地制宜,简约适用,海绵措施不能过度工程化
“海绵城市建设不能过度工程化,要尽可能少上措施,不一定要多花钱。星汇名邸简单实用花钱少的海绵城市设措施,践行了这一理念。”扬州市给排水管理处副主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专家唐中亚表示,扬州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简约适用”原则,要求注重对原始地形地貌的保护和修复,避免过度工程化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投资效率。方案还要求结合扬州实际,以“滞、净、排”等措施为主,“渗、蓄、用”等措施为辅,新建城区结合小区、公建、绿地项目源头减排措施,增强雨水就地消纳和滞蓄能力。方案还特别强调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构建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星汇名邸总造价36万元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可以成为同类型小区建设的范本。通讯员 周新成 姜传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