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也下起了雨夹雪,感觉冬天突然就来了。已经连着好几天的阴雨天气了,室外的温度越来越低,夜间的温度可能会逼近零度。对于阳虚怕冷的人群来说,这种阴冷的天气是最难熬的,今天的文章就来简单分析下怕冷体寒的人应该如何在冬天补阳气。
阳气,我们可以理解为热量或者能量,补阳的方法一般分为:1.食疗;2.中药材调理;3.物理方式辅助补阳气。1.食疗:很多人提到中医的时候,首先就会想到一个问题:我的体质应该吃点啥?体寒怕冷的人身体里缺的就是热量,所以这类人群适合吃些热性的时候,来平衡体内的寒。补阳的热性食物常见的有:姜、蒜、牛肉、羊肉、大料、黄酒等,红薯南瓜和五谷类食物其实也可以补阳气,只是效果很弱,这里就忽略了。姜和蒜都是热性的,适合用作调料在白天吃,民间有一句老话:早吃姜补药汤,晚吃姜似砒1霜。牛羊肉适合炖汤喝,尤其是羊肉汤,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可以帮助体质驱寒补阳,三九天喝羊肉汤可以补阳气,三伏天喝羊肉汤可以发汗祛湿。对于怕冷而且晚上又睡眠不好的老年人,如果能喝酒的话,可以睡前喝一点黄酒,不仅补阳气,还可以帮助睡眠。
2.中药材调理:常见的补气血和补阳气的中药材很多,比如红枣、阿胶、黄芪等,这些都是热性的中药材,对于长期体寒的体质比较适合,红枣补血,可以搭配红糖和老姜一起煮,不仅可以帮助身体补充热量,还可以补血调经,尤其对于宫寒痛经且经血量少的女生,效果更好。阿胶也是补血的热性中药材,很多阿胶都是用驴皮做的,驴的性格很犟,所以阿胶的药性很热,而且阿胶本身就是黏腻的特点,可以让血和津液在体内挂的住,不至于刚补进来就流失掉了。黄芪是很常见的补气中药材,也属于大热的药性,可以直接用来泡水喝。另外,黄芪搭配当归一起熬,可以气血同补,这是特别常见的一个中药方。在南方城市,有冬令进补的习俗,就是在三九天到医院里开膏方吃,一般医生会先把脉,然后按照体质开一个星期的开路方,如果吃了这个开路方没什么问题,就可以继续按照这个药方开膏方了,很多时候膏方都是选用阿胶熬制的。膏方补得很厉害,上火的体质或者虚不受补的体质,不适合吃膏方。提醒大家一点,膏方都是医生号脉之后,按照体质开出来的,一人一方,不适合进补的体质医生会直接建议不用吃膏方,网上那些号称什么体质都可以吃的膏方,纯属胡扯。
3.物理方式辅助补阳:对于怕冷体寒的人群,也可以用物理的方式补充热量和阳气,比如艾灸,经络推拿,或者穴位。艾灸比较简单,可以在家里自己熏,也可以到养生馆里,一般艾灸的时候都是选受寒的部位,比如宫寒就要灸肚脐周围和小腹部,比如寒湿性关节炎就要灸关节部位,肩周炎自然艾灸肩膀位置,胃寒就灸肠胃,腰痛就灸腰心周围等等。经络推拿有一点专业性和技巧性,就不描述了。穴位给大家推荐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足三里,可以经常敲一敲。
对于特别爱美的女生,一定要美丽不冻人,要风度也要有温度,脖子、肚脐、脚踝这三个位置一定不要露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