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近期遭遇噩耗,全球金融市场为之震动。然而,这似乎只是一个开端,75 国在某些经济议题上达成妥协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博弈。而中方凭借着敏锐的经济洞察力,宛如釜底抽薪般,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出口商们纷纷暂停发货,这一举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远意义。它不仅对当前的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冲击,也让各方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中方的这一行动,无疑为全球经济舞台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思考。
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战策略被浓缩为两条主线:一是逼迫美联储俯首称臣,二是拉拢全球盟友构筑对华关税壁垒。这两件事被他视为“胜负手”,但现实却给了他两记闷棍。这场博弈中,特朗普的“双线豪赌”还能撑多久?
首先是美联储。
特朗普对美联储的施压已从“口水战”升级为“制度性威胁”。日前他公开宣称“若鲍威尔不降息,可立即解雇他”,并指责美联储“操弄政治”。越来越多的消息显示,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这件事,特朗普是认真的,这一噩耗也直接引发市场恐慌:美股三大指数单日跌幅超2%,美元指数跳水,黄金价格则暴涨3%至历史高位。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紧急发声,强调“美联储独立性若遭破坏,将导致通胀失控、就业市场恶化”。其实市场的下跌可以视为美联储发出的求救信号,越是如此,鲍威尔越不可能被解职。
对于美联储来说,当前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泥潭:2月核心通胀率仍高达2.7%,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萎缩,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2022年以来最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加剧了这一矛盾:加征关税推高进口成本,却又要求降息刺激经济。鲍威尔直言,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正在抵消货币政策效果”。若美联储屈从政治压力降息,通胀可能失控;若维持高利率,经济衰退风险陡增。两难之下,鲍威尔选择“按兵不动”,联邦利率维持在4.25%到4.5%区间。
特朗普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攻击,本质上是将美元信用置于险境。法律专家指出,美国总统无权随意解雇美联储主席,除非证明其“渎职或滥用职权”。但特朗普团队正试图罗织罪名,例如指控鲍威尔在拜登任期内“未警告财政赤字风险”。一旦美联储独立性被打破,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根基将被动摇。市场也迅速做出反应:黄金两周内飙涨14%,创2008年以来最大涨幅。
其次就是特朗普的“统一战线”。
特朗普宣称“75国与美国达成协议”,“将组建针对中国的关税高墙”。但现实却是一地鸡毛,75国妥协只是“开始”,美国贸易伙伴更愿意维护自身利益。以欧盟为例,其内部对华政策分歧明显:德国车企反对加征关税,担心失去中国市场;法国试图在半导体领域与中国合作。东南亚国家更显摇摆。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重构全球供应链,这不过是一种妄想,因为关键原材料仍被中国“卡脖子”。2024年8月,中国对锑、超硬材料实施出口管制,直接打击美国军工和芯片产业,美国的锑需求主要依赖中国进口。三星等巨头因镝金属短缺被迫减产,市值蒸发超千亿美元。即便美国政府承诺补贴本土芯片厂,但建厂周期需3到5年,远水解不了近渴。
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表面附和美国,但行动谨慎。所有人都知道,与中国脱钩是“经济自杀”,配合美国打压中国,只会让自己沦为大国博弈的炮灰。
面对美国关税攻势,中国选择“釜底抽薪”。媒体报道称,中国这次选择硬刚,出口商停止发货,航班航线被取消,中国要让美国明白,美元不是硬通货,商品才是!
中国态度如此强硬,主要是因为手握两张王牌:一是全球75%的稀土加工产能,二是“世界工厂”的不可替代性。美国沃尔玛财报显示,即便加征25%关税,其60%的日用商品仍来自中国,因东南亚产能不足且成本更高。中方“断供”并非意气用事,而是迫使美国企业游说政府让步——特斯拉已联合苹果、英特尔致信白宫,要求取消对华关税。
美国一直试图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印度,但效果有限。墨西哥对华中间品依赖度达35%,印度制造对中国依赖度更高。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指出,若中美完全脱钩,美国半导体行业成本将上升40%到60%,且技术迭代速度将明显放缓。
中美关税战愈演愈烈,有网友要问了,贸易战的尽头会是“中美脱钩”吗?有专家认为,中美在部分领域可能“有限脱钩”,但完全切割不现实。2024年中美贸易额仍达6900亿美元,中国占美国进口商品比重维持在10%以上。相比之下,美国产品大多可以替代,比如大豆、牛肉等,而美国市场却离不开中国制造。
特朗普的贸易战剧本建立在两个幻觉上:一是美联储会沦为政治工具,二是全球盟友愿为美国利益牺牲自己。但现实是,美联储的独立性虽遭重创,却未完全崩塌;所谓“75国同盟”不过是虚张声势;而中国的反制直击美国产业链命门。这场博弈的终局早已注定,特朗普的“胜利宣言”只会沦为历史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