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前几天有茶友分享了自己的踩雷经历。
说刷到某直播间主打“福鼎白茶捡漏”,主播举着茶喊“线下店卖2000元/斤的荒野白牡丹,今儿新人价29.9元发3泡试喝装,核心产区直供不赚一分钱”。
茶友想着反正便宜,就冲了一单。
到货拆开,包装上印着“头采白毫银针”、“荒野白牡丹”、“五年陈老寿眉”,看着挺专业。
先试“白毫银针”,干茶毫毛稀疏,闻着有股闷闷的青味,热水一冲,本该鲜嫩的毫香没尝着,反倒是像煮菜水的寡淡味,喝到第二泡竟带点若有若无的酸馊气。
换“荒野白牡丹”试试,这次倒是有香,可细闻是股刺鼻的糖精味,茶汤入口甜得发腻,咽下去后舌根发紧,完全没有白茶该有的清甜回甘。
最后拆“老寿眉”,泡出来汤色深黄像浓茶,喝着一股焦糊味,跟直播间说的“粽叶香、枣香陈韵”毫无关系。
“合着花30块买了三泡‘茶叶刺客’?”
接着又翻出订单截图,“你看这评论区全是‘好喝回购’,敢情就我踩雷了?”
《2》
在不少直播间里, 低价爆款充当“引流茶”,几乎成了公开的行业套路。
看似诱人的“白菜价”背后,藏着商家精准的营销算计。
商家深谙消费者心理,用“线下千元级,直播间两位数”的价格反差制造吸引力。
对刚接触茶叶的新人来说,看到屏幕上跳动的几万单销量,再瞧瞧不足一杯奶茶钱的价格,很难不心动。
哪怕家里囤着不少茶,也会抱着“几十块试错成本不高”的心态下单。
而那些打着“荒野”旗号的茶样组合,拆开才发现不过是普通茶青压制,甚至带着受潮、陈化过度的瑕疵。
这场低价游戏的本质,是商家用低成本换高流量。
以某款标价19.9元的5泡茶样为例,算上包装和快递,单盒成本可能不足10元。
但凭借大量订单带来的销量数据,直播间能迅速冲上推荐榜单,吸引更多潜在客户。
数据越好,曝光越高,形成“低价引流—拉高销量—获取流量”的闭环。
近两年,茶类直播从早到晚轮番上阵,热闹背后乱象丛生。
所谓的“福利茶”常常偷换概念:用外地茶冒充核心产区,拿夏茶顶替春茶,甚至用香精、色素伪造茶香。
真正懂茶的人都知道,优质白茶讲究原料鲜嫩、工艺天然,成本根本不可能低到“白菜价”。
当商家把“捡漏”“亏本”挂在嘴边时,消费者更该警惕。
毕竟,市场规律不会骗人,好茶从不会廉价到天上掉馅饼的地步。
《3》
两位数的引流爆款,哪能遇到好茶?
茶叶从采摘到成品,每个环节都暗藏成本。
好茶如同好房,讲究“地段”,真正优质的好茶,多产自云雾缭绕的高山。
这些核心产区不仅茶青品质出众,承包茶山、运输鲜叶的成本也水涨船高。
反观路边茶园,饱受尘土侵扰,茶树生长受限,即便产出茶叶,香气、滋味也远不及核心产区。
采摘与加工更是天壤之别。
手工采茶,需耗费大量人工,付给茶农的工钱也更高。
而低价茶为压低成本,多采用机器粗放采收,老叶、茶梗混杂其中。
制茶时,优质茶注重薄摊薄晾,严格把控每个环节。
低价茶为图快、省空间,常常厚堆闷青,导致茶叶发酸、发涩,品质尽毁。
仓储成本更是被刻意忽视的关键。
存一饼优质老白茶,需防潮、控温、避光的专业仓库,还要配备抽湿机、空调,专人定期巡检。
算上场地、设备、人力成本,每一饼老白茶的仓储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可某些直播间里9.9元包邮的“老白茶”,连基础的防潮包装都难以保障,品质自然无法保证。
当商家用“亏本冲销量”“产地直供”等话术制造捡漏假象时,消费者不妨细算成本。
真正的好茶,从种植、采摘到仓储,每一步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怎会沦落到两位数甩卖?茶行业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与其贪图低价,不如为品质买单。
《4》
买茶,不建议单纯冲着“便宜”二字购买。
买茶切忌盲目追求低价,尤其是那些打着“白菜价”却毫无品质保障的茶叶,再诱人也别轻易入手。
无论是绿茶、红茶、还是白茶、岩茶、普洱,品质永远与价格成正比,贪图小利往往会得不偿失。
有人或许会问:“已经买了低价茶,到底能不能喝?”
从健康角度出发,答案是否定的。
茶叶入口下肚,卫生安全才是底线,而低价茶恰恰在这方面暗藏风险。
优质茶青多产自云雾缭绕的高山茶园,那里生态纯净、昼夜温差大,茶树生长缓慢,养分积累充足,价格自然不菲。
即便平地茶园的茶叶,因人工、管理成本存在,也不会低至离谱。
那么,低价茶的原料从何而来?
答案或许令人触目惊心。
部分低价茶的茶青可能来自环境恶劣的产区——紧邻公路的茶园饱受汽车尾气、灰尘污染,茶树成了“空气净化器”。
或是土壤贫瘠、病虫害频发的荒地,为保证产量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
更有甚者,用非茶树品种的叶片冒充茶叶。
这样的茶青,不仅香气滋味寡淡,还可能残留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即便经过加工,表面附着的灰尘、杂质也难以彻底清除。
试想,一杯看似普通的低价茶,入口可能满是涩味、霉味,甚至暗藏健康隐患。
与其为省下十几元冒险尝试,不如将钱花在品质有保障的茶叶上。
喝茶本是为了享受,若因贪便宜喝下劣质茶,损害了身体健康,岂非得不偿失?
《5》
茶叶市场的水向来很深,直播间里两位数的“白菜价”看似诱人,实则暗藏陷阱。
从茶青产地到采摘加工,再到仓储运输,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决定着茶叶的品质与价值。
商家不会做赔本买卖,那些远低于市场行情的“福利茶”,不过是利用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设下的套路。
喝茶,喝的是健康与享受。
与其冒险尝试低价茶,让味蕾和身体承担风险,不如多花些心思寻找靠谱渠道,为品质买单。
毕竟,一杯干净、好喝的茶,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回馈。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