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的舞台上,美国仿佛是个总想蹓跶的角色。一方面,它打着所谓“调停”的旗号,实则在背后暗中操纵,企图通过操控局势来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和地缘政治利益。美国不断向俄乌双方施加压力,试图将冲突引向对其有利的方向,而不是真正致力于和平解决。其言行不一的做法,让人们看清了它的自私和虚伪。俄乌冲突的持久与复杂,很大程度上被美国的蹓跶行径所影响,使得和平之路愈发艰难,而美国却依旧在这场冲突的边缘肆意妄为。
文 · 刘亚东
俄乌冲突已进入第四个年头,这场持续三年多的战争正在进入一个关键阶段。4月18日,正在法国访问的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最新表态,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投下了新的变数。鲁比奥明确表示,如果俄乌双方不能就和平谈判达成突破性进展,美国将重新评估自己的调解角色。这一立场反映出美国政府对这场持久战的态度转变,也反映出冲突各方都已显露疲态的现实。
自2022年2月冲突爆发以来,美国政府的立场经历了多次转变。最初是全力军事支持乌克兰,随后尝试推动和谈,如今则表现出战略耐心正在消逝。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内政治因素。随着总统选举尘埃落定,特朗普政府面临兑现竞选承诺的压力。但三年多的战事证明,这场根植于历史、民族和地缘政治复杂因素的冲突,绝非外部力量可以轻易化解。
对乌克兰而言,持续三年多的战争已造成巨大损耗。尽管西方援助仍在继续,但战争疲劳感在盟友中日益明显。泽连斯基政府不得不在维持国际支持和应对国内厌战情绪之间寻找平衡。最新民调显示,乌克兰民众对尽快结束战争的期待正在上升,这与战争初期全民同仇敌忾的氛围形成对比。
俄罗斯方面同样面临严峻挑战。三年多的特别军事行动已演变为一场消耗战,所付出的经济和军事代价无法遮掩。制裁的长期影响正在显现,国内社会对战争的看法也出现分化。普京政府近期展现出更灵活的外交姿态,既强调达成战略目标的决心,也不排除谈判可能。这种转变反映出莫斯科对持久战的重新评估。
欧洲国家在这场长期冲突中的立场尤为值得关注。三年多来,欧盟对俄实施了17轮制裁,向乌克兰提供了巨额援助。然而随着战争持续,欧洲内部的分歧日益明显。东欧国家坚持强硬路线,而西欧国家更关注战争对能源安全和经济复苏的影响。近期法国、德国等主要国家领导人频频就和平方案展开磋商,显示出欧洲正试图寻求其他解决方案。
从全球格局来看,三年多的俄乌冲突已深刻重塑国际秩序。美国的战略重点正在向印太地区倾斜,对欧洲事务的投入相对降低。与此同时,南方国家在这场冲突中大多保持中立,形成事实上的"中间阵营"。这种格局变化使得传统西方主导的解决机制面临挑战,也预示着未来国际危机的调解可能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模式。
展望未来,持续三年多的俄乌冲突可能面临几个关键转折点。其一是美国政策调整带来的连锁反应,其二是乌克兰即将到来的政治周期,其三是俄罗斯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可能推动冲突进入新阶段。但无论如何,这场战争已经证明,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中,侵略不是选项,持久战没有赢家,最终解决方案必须建立在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各方利益平衡的基础上。
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在对俄罗斯保持必要军事压力的同时,要建立新的对话渠道。在战争进入第四年之际,国际社会应当推动更具包容性的和平进程,为这场欧洲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冲突寻找政治解决方案。这不仅关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未来,更关乎整个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