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性即人性” ,林语堂曾讲:“茶之为物,其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 在当下 “内卷” 与 “躺平” 交织的生活态势里,或许我们急需重新拾起那沉浸于一盏茶中的悠然时光。
于淡泊之中洞察世界。常言 “浓酒淡茶” ,茶的高雅就在于其 “淡”。这 “淡” 并非是对生活消极地逃避,而是一种主动为之的精神凝练。范仲淹擅长点茶,他官至高位却能淡泊名利,一篇《岳阳楼记》将个体生命融入天地的宏大景观之中,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阐释了何为 “大我”,成就了不朽篇章。无论是陆纳秉持的 “素业”、单道开的清苦修行,还是赵州禅师那句充满禅意的 “吃茶去”,都能成为我们借助 “茶” 来审视自我、化解内心困惑的文化良方。
在沉淀过程中静思自得。《茶经》把茶定义为 “南方之嘉木”,并且赋予它 “啜苦咽甘” 这般独特的生命特性。茶所代表的是一种清醒状态下的 “静之美”,正所谓 “尘心洗尽兴难尽”。从陆羽一生专注于茶的那份执着,到林语堂对于 “默想人生” 的深刻见解,再到鲁迅对 “清福难享” 的深刻追问,这杯承载着人生况味的茶始终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真正意义上的沉淀,体现在能够承受住滚烫的考验,依然保持芬芳的高尚品格。
于等待之时成长绽放。在快节奏的生活将时间切割得支离破碎,速读、秒懂成为很多人追求的当下,茶道所蕴含的过程哲学愈发显得弥足珍贵。苏廙在《十六汤品》里,将煮水烹茶的过程分为婴、少、壮、老四候,这与人生的不同阶段相对应,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滋味和需要修炼的功课。据说日本的 “茶圣” 千利休,为了给织田信长点茶,足足等待了七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对每一个细节都精心筹备,只为呈现出最完美的点茶技艺。他将自己的茶室命名为 “待庵”,这正是对 “等待” 二字最深刻的诠释。
生命的醇厚香气源自对时间的敬畏以及遵循。就如同茶树在武夷的丹崖之间历经三百余年,才孕育出稀世的 “母树大红袍” 。同样,我们也需要在人生的湍急洪流中,修炼出一种看似不动,实则蕴含无限力量的定力。
《菜根谭》有云:“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 。当我们品味茶香的时候,我们所品味的早已不单单是茶本身,而是生活的哲理、人生的境界。在忙碌的生活间隙,不妨留出一杯茶的时间,在细细品味茶叶的沉浮之间,找寻到专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