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告而取是为贼”。小偷这个身份无论在何处一直是一个耻辱的代名词,可惜在现代信息社会,因为信息爆炸,有些非黑即白的事情似乎也有一些形象转变的机会。这个机会不知道对普罗大众的价值观来说产生了争议。
从古至今,接受的教育让我们唯一能知道的就是,偷东西就要接受惩罚。而且偷东西是属于盗窃行为,到达一定金额就可以立案,属于刑事犯罪。
但有一个盗窃犯,却因为在被捕后,接受采访时说出“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话而走红网络。他的真名叫周立齐,因为长相酷似某位历史名人,网友们还戏称他为“窃·格瓦拉”。时隔四年,已然出狱的他现状如何呢?
一、盗窃被捕,采访话语走红网络
2012年,周立奇因为偷盗多辆电瓶车的电瓶而被公安局抓捕,在进入公安局之后,其他小偷要么诚惶诚恐,要么赶紧认错,只有他一个人以悠闲的姿态和采访的记者攀谈起来。问他为什么偷电瓶,他居然说“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只能偷电瓶维持生活这样子”,这副姿态被网友传上网络之后,竟让他一夜爆红。
无数人立即把他的供词当成了口头禅,说什么“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只能够偷东西维持生活”,甚至还因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我偷电瓶养你”等等表情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社会文化的败坏,也是当代青年价值观的一种损坏。
当然,在当代做网红红得快,“保质期很短”,过期后便无人问津了。不久之后,他就在网络上销声匿迹了。
曾经也有好事者去打听他出狱之后生活过得怎么样,真相令人大跌眼镜。这个说着打工是不可能打工,一辈子都不会打工的男人,居然也在饭店安安心心做了一阵子服务员,可惜又过了一阵子,在2015年11月,周立奇再次因为偷盗多辆电瓶车的电瓶而被抓捕入狱,之后被判处四年的有期徒刑。
这时便又有网友将他当年的视频翻了出来,就这样,他的“语录”再一次翻红。但想不到的是,他拥有了更多的“认同者”。
二、奇怪的认同感
首先,就是不对偷盗这个行为本身进行批评和谴责,而是把他说的话做成梗,还去认同。
不只是有跟风而动的好事之人,甚至有一些高学历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对于周立齐的“偷电瓶养你” “打工是不想打工的” 等等梗玩得乐此不疲。而这样一来,偷这个行为背后所引发的对受害者的伤害,似乎就因此而忽略不计了。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窃·格瓦拉”可爱,那么,一个小偷他到底什么地方可爱了呢?
被偷走电瓶车电瓶的那些人,有可能是一个一贫如洗,只靠送外卖来维持自己一日三餐的外卖小哥,电瓶被偷走之后,他没有办法送外卖,也没有钱去赔偿电瓶,他会不会就此被开除,以后该如何维持自己的生活等等,难道就不是问题了吗?
被偷走电瓶的电瓶车主也可能是一个妈妈,她正在接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当走到半路的时候,电瓶被偷走了,那么她也回不了家,短时间内,假如孩子没人看管,会不会造成孩子被拐卖的悲剧呢?
还有被偷走电瓶的电瓶车主更可能是一个老人,他以电瓶车来代步,一旦电瓶被偷走而又没有及时换上,他可能就要推着一个没有电瓶的电瓶车,走上那么一段路。中途,如果老人腿脚出了意外,如果老人身体忽然不适,那这样造成的严重后果又怎么去承担呢?
这样一看,偷,其实是很讨人厌的,可是就因为一些表情包,就因为一段视频,就因为一个梗,这个形象在周立齐这里就被树立成了一个“可爱”的形象,真是讽刺。
其次,就是基于部分网友畸形而可笑的价值观,竟然把这样一个偷车贼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伟大的奋斗者给联系起来,为他起名绰号叫“窃·格瓦拉”。就算是长得一模一样,一个小偷也永远都不可能和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家联系起来。
当然,“窃·格瓦拉”的梗能够流传起来,并不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当代青年作为“打工人”,既崇尚丧文化又崇尚积极的态度,实在耐人寻味。周立齐这种“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言论宣传,正正切中了当代青年人的这一个痛点,正因为怎么努力好像都难以看到出路,于是就干脆放弃努力,这就是赞同周立齐这类人的共同点。
随着时间的流逝,网络热点的更新,就在周立齐又快要完全消失在网络上时,他即将要出狱的消息,再一次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了他的身上。
三、回到原点的普通人
2020年4月,周立齐再次出狱,媒体仍然对这个略为过气的“网红”施舍了一些关注,派人前往采访,希望听到他有什么新的“精神金句”。周立齐对锋利的问题却悉数回避,表示不会再重操旧业,问到接下来他有什么打算,令人意外的是,他说,要回到农村,耕田种地,干干农活,陪陪家里的老人。
我们感慨地看到,金句王“窃·格瓦拉”脱下浮夸的表皮,最终变回了一个知错能改、刚刚出狱的普通人。
如今这样一段毫无亮点、也不刺激的采访,已不会像当年那样引起网民蜂拥而至,甚至因为时间流逝,无人再记得周立齐这个名字而埋藏于网页底部。只剩下“窃·格瓦拉”寥寥表情包存在于网络,见证这段黑色幽默史。
与此同时,仍然有不肯放弃偷盗者热点的娱乐公司,试图签约周立齐,重塑他的人设,有甚者开出明星待遇的高价,却都被这个一贫如洗的普通人,一一拒绝了。
有人会疑惑,当年那个高喊着“打工是绝对不可能打工”、“偷电瓶来解决生活”的人,为什么可以坦然拒绝这样的优越待遇。这只能归结于,几年的牢狱之灾,终归改变了他的一些价值观念,让他意识到,靠什么都不如靠双手劳动所得,来得踏实。
结语
他“红”过,被闹市蜂拥,有人热烈地跟着他自嘲;他“黑”过,被万人唾骂,被学术结构,被视为当代网民价值观扭曲的起点。
他文化水平不高,也许过去人生数十年,没有读过一本像样的书,告诉他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律。于是他偷盗,他坐牢。但最后警方收容了他,制裁他的罪行之后,也告诉了他何为正道。
回到乡下,操起锄头,面对家中年迈的父母,“窃·格瓦拉”周立齐回到原点,也不过只是天下攘攘中的一员。
网络闹剧匆匆落幕,结局连开头热度的一半都没有,落在视频网站,激不起一点水花。而曾经或是乐于玩梗,或是主动为他造势,或是随波逐流听说过他的我们,也要开始思考自己的位置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