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号晚上,温州鞋企巨头奥康集团官网悄然更新了一则公告:其旗下子公司康华生物的全部股权将被转让,接盘方是一家专注生物医药的投资机构。
消息一出,医药圈炸开了锅——要知道,康华生物可是“鞋王”王振滔亲手养了21年的“疫苗现金奶牛”,靠着国内首个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在细分领域稳坐多年头把交椅,一度“名利双收”。
而就在两个月前,另一家曾靠新冠mRNA疫苗狂揽14亿投资的明星企业斯微(上海)生物,也传来了破产清算的消息。
曾经三年疫情让中国疫苗行业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但随着潮水的褪去,疫苗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甚至面临企业纷纷撤退的局面。在外界看来,如今连“鞋王”都选择退出,这场看似突然的撤退,实则开启了中国疫苗行业“黄金时代”落幕的序幕。
只是全社会都无法理解,疫苗行业怎么会惨淡成这个样子?
黄金十年谢幕,疫苗行业的“裂缝”藏不住了
过去十年,无疑是中国疫苗行业的“黄金赛道”。全球疫情暴发、政策东风的加持、消费意识提升,加上外来资金的蜂拥而至,疫苗企业简直是“躺着赚钱”。
而如今,据《2025中国疫苗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疫苗行业整体营收同比下滑18%,结束了过去5年15%的年复合增长,2025年无疑遭遇了最冷的“转折点”。
为何会这样?先看需求端,曾经支撑行业高增长的“双引擎”正在熄火。
一边是儿童疫苗市场的“断崖式下跌”。
一直以来,0-6岁的儿童是疫苗接种的主力,接种量占据我国疫苗市场的“半壁江山”,但2023年中国新生儿的数量已经腰斩至2016年的一半。要知道,百白破、脊灰疫苗这类一类苗的接种量,几乎是“跟着新生儿数量走”的——孩子少了,疫苗需求自然暴跌。
某省级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向39深呼吸透露:“去年我们的一类苗采购量比2019年少了30%,部分社区医院的百白破疫苗甚至出现间歇性缺货。”
另一边是成人疫苗市场的“叫好不叫座”。
65岁以上人口超2亿的老龄化现实,让流感、带状疱疹、肺炎球菌疫苗的需求肉眼可见地增长,但现实却很骨感。
“我妈70岁了,社区推荐打带状疱疹疫苗,一针1600块,她直摆手说‘不如多买几盒降压药’。”北京市民张女士的话,道尽了成人疫苗的尴尬——不同于儿童疫苗的“刚需属性”,老年人对自费疫苗的接受度普遍偏低。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60岁以上老人带状疱疹疫苗接种率仅15%,远低于美国的70%。
◎ 随着生育率下降,老年人和青少年正在逐渐成为二类疫苗主力人群。/ 图:123rf
需求端“一边冷一边热”的裂缝还没补上,供给端的“内卷”已经杀红了眼。
最典型的例子是HPV疫苗:2016年国内HPV疫苗刚上市时,默沙东的九价苗一支难求,甚至催生了“疫苗代抢”灰色产业;但仅仅9年后,市场上已经挤进了3家二价苗、1家进口四价苗,2家九价苗,价格战直接把二价苗从329元/支打到27.5元/支(山东集采价),跌幅超90%。一疫苗企业负责人苦笑:“现在的HPV疫苗市场,不是‘谁卖得多’,而是‘谁亏得少’。”
甚至在狂犬疫苗、流感疫苗等成熟领域,也有10余家厂商同台竞争。
更致命的是资本的“撤退信号”。
曾经押注疫苗赛道的“热钱”正在加速撤离:2021年疫苗领域融资额还高达280亿元,2024年直接跌至98亿元;当年靠代理默沙东HPV疫苗市值冲到3700亿的智飞生物,如今市值蒸发3100亿,相当于一个中型药企凭空消失。
“资本不是慈善家,当行业从‘故事驱动’变成‘现金流驱动’,他们只会盯着利润表。”疫苗行业分析师李敏指出,“现在连‘鞋王’都撑不住了,说明中小疫苗企业的生存压力已经到了临界点。”
为生存杀红眼,有人无奈撤退,有人拼命降价
当需求萎缩、供给过剩、资本撤退三重压力叠加,疫苗企业的生存战早已从“抢蛋糕”变成“抢空气”。
最为明显就是疫苗巨头们在中国的大“撤退”。
2025年3月,默沙东选择不再向中国市场供应甲型乙肝疫苗,原因倒也直接:国产肝炎疫苗竞争激烈,疫苗在价格上已不再具备竞争力。
而葛兰素史克除了停止一部分进口疫苗在国内销售外,另一方面把明星产品带状疱疹疫苗的中国权益,交到了智飞生物手中,同样做的还有辉瑞,直接解散了在中国的疫苗业务团队,将13价肺炎疫苗的中国权益交到了北京科园手中。
另一个跨国巨头赛诺菲也在去年停止了旗下巴斯德流感疫苗在中国的供应和销售。
◎ 疫苗市场正深陷“价格战”泥沼中。/ 图:123rf
多家跨国药企不约而同的退出中国市场,看似给国产疫苗“腾出来宝贵的空间”,但实际效果却相反,业内人士告诉39深呼吸,以前这些高价进口疫苗能划定一个“价格基准线”,现在外资一撤,国产疫苗迅速失去了原本顺理成章的定价坐标,只能你追我赶比谁砍价更狠,竞相杀价进入了没有底线的阵地战。
最惨烈的当属生产HPV疫苗的厂家。
2020年5月,万泰生物的二价苗“馨可宁”刚上市时定价329元/支,2024年山东集采直接降到27.5元/支——按一支疫苗成本50元计算,这几乎是“卖一支亏20元”的节奏。“我们不是不想降价,是不降价连医院都进不去。”万泰生物内部人士坦言,“现在进入医院的门槛价已经从200元降到50元,再降下去连冷链运输费都不够。”
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今年7月,万泰生物自主研发的九价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馨可宁9”的定价仅为499元/支,这就意味着后面排队要上市的一批国内九价HPV疫苗企业将很难定价,也更难生存。
市场饱和使企业不得不以大幅降价换取份额,但“以价换量”效果有限,反而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国内多家疫苗上市企业业绩均呈现大幅度下滑。根据2024年各疫苗企业年报显示,智飞生物、万泰生物、华兰疫苗等企业营业收入降幅均超50%,沃森生物、百克生物、金迪克等企业降幅也在30%以上。
洗牌之后,疫苗行业的“新生剧本”怎么写?
站在行业转折点上,有人看到危机,有人看到机遇。
“价格绞杀是行业洗牌的必然过程,但最终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有技术壁垒的企业。” 中国疫苗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向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随着AI技术和生物科技的发展,新型疫苗技术不断涌现,如mRNA、DNA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有望在疾病预防及治疗性疫苗方面取得更多成果。此外,多联多价疫苗可减少接种次数,预防更多的疾病,提高接种效率,是未来疫苗发展的必然趋势,谁能够率先突破,就能彻底摆脱‘价格战’的泥潭。”
以mRNA为例,虽然斯微生物半路折戟,但39深呼吸了解,目前依然有超过10家国内药企接连入局mRNA疫苗研发。包括艾美疫苗、石药集团、艾博生物、斯微生物、蓝鹊生物、康希诺、威斯津生物、欧林生物、深信生物、嘉诚西海等。
对于中小疫苗企业而言,“转型”是唯一出路。某主打流脑疫苗的企业负责人告诉39深呼吸,他们已经砍掉了3条传统疫苗产线,把70%的研发费用投入到“多联多价疫苗”(同时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以前靠‘量大价低’赚钱,现在必须靠‘技术含量’吃饭。”
◎ 中国疫苗企业“出海”试图抢滩全球增量市场。/ 图:锐景视觉
另一条突围路径是“出海”。过去国产疫苗总被贴上“低价低质”的标签,但2024年沃森的13价肺炎疫苗首次出口22国;百克生物的带状疱疹疫苗首次出口至哥伦比亚、水痘疫苗首次出口至阿富汗;智飞生物的宜卡于2024年10月正式在印度尼西亚获批上市、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目前已完成菲律宾药监局的现场审计;康泰生物的乙肝疫苗在印尼市场份额突破20%,用数据打破了偏见。
“我们的13价苗在埃及的中标价是35美元/支,比辉瑞的同款便宜一半,但效果一样。”沃森国际业务负责人介绍,“现在海外收入已经占我们总营收的40%,明年要冲到60%。”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层面的“托底”。2025年6月,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原创技术突破”“鼓励出海布局”,并设立50亿元专项基金扶持中小企业转型。“这不是‘救市’,而是‘筛市’——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活下来,让‘赚快钱’的企业出局。”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透露。
从“329元HPV疫苗跌到27.5元”到“智飞生物市值蒸发3100亿”,从“跨国药企撤离”到“国产技术突围”,中国疫苗行业的“黄金十年”或许真的结束了。但正如寒冬里的种子,只有经历低温才能破土而出——当泡沫褪去,当喧嚣散尽,剩下的或许才是这个行业最本真的样子:用技术守护健康,用创新定义未来。
作者|王慧明
排版|深深
封面|锐景视觉
首图|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