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据2010年的一个数据,佛教信徒共有五亿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远远比不上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基督教(信徒超过20亿)和伊斯兰教(信徒超过10亿),佛教的信徒人数比印度教还要少,后者有超过10亿的信徒。
如今在东南亚,佛教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可是在它的发源地印度,佛教几乎绝迹了,印度只有0.77%的人口信仰佛教,远远低于中国的15%、泰国的94%、日本的31%,这是什么原因呢?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公元前四世纪孔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个佛教徒,他统一印度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佛教,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达到鼎盛,即便如此,印度当时信仰佛教的人也只占总人口的20%。
其实在印度,印度教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印度教和佛教水火不容。在印度教中,佛陀是毗湿奴的十个化身之一,他怂恿妖魔和恶人藐视吠陀、弃绝种姓、否认天神,引导他们自我毁灭。
在当时,佛教在于印度教的竞争中虽然处于劣势,但还有不小的信徒基础。佛教在印度经历了什么,以至于濒临绝迹呢?
在孔雀王朝灭亡后,印度陷入了长期的分裂之中,北方各国接连被白匈奴人、安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入侵。其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对印度佛教打击甚大。
突厥人和蒙古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且禁止偶像崇拜。所以穆斯林军队所到过的地方,都要对佛教、印度教进行打击,他们烧毁寺庙,推到佛像,甚至杀死宗教教士。
蒙古人更是直接征服了整个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在印度全境推广伊斯兰教,给其他宗教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现在印度仍有超过一亿人信仰伊斯兰教。
外族入侵带来的结果是佛教濒临绝迹,为何印度教能屹立不倒呢?有几个原因: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可以帮助入侵者更好地管理印度,能迎合入侵者的利益,所以能得到入侵者的纵容和扶持。例如英国殖民印度期间,就大力拉拢婆罗门和刹帝利着两个阶级,让他们帮自己统治其他阶级。千足之虫死而不僵,印度教在印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穆斯林政权无法彻底将其剿灭。印度教的统治阶层婆罗门、刹帝利人口太多实力太强,保证了印度教的发展和延续。印度教不止是宗教,也融入了印度人的生活方式。
佛教在印度濒临绝迹也有极大原因:
佛教的教士僧侣需要出世,愿意做僧侣的人不多,当穆斯林军队烧毁寺庙杀死僧侣逼迫剩余僧侣逃亡后,那个地方的佛教就要灭绝。而印度教的教士可由任意婆罗门担任,穆斯林军队无法消灭相对庞大的婆罗门阶层。佛教可以看成是印度教的一个分支,一些教义与印度教相似,很多普通信徒并未深入研究教义,分不清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再加上佛教后来教派林立,所以逐渐被印度教融合。因为种种原因,佛教在印度被淘汰了。我们也可以发现,印度教更适合印度人,所以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印度教对印度的影响是全方面的,能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也有其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