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的蓬勃发展,传统能源产业也正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因此,尽管传统能源产业在短时间内难以被替代,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能源产业的格局也将发生重大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从我国最早使用的煤炭开始,到石油、天然气等,我国的能源产业正在逐步向更为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但是,如今,我国煤炭产业的状况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上,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贺兰山的那片煤矿。
这片煤矿的煤层已经持续自燃了300年,每年损失10亿多,但是,尽管如此,在这300年的间隔中,我们的科技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何这片煤矿依然没有被扑灭呢?
在地壳深处,有着许多的煤炭矿床,而这些煤矿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带到地表上的。
煤炭是由植物的残体,经过长时间的压缩和部分分解形成的,因此,煤炭的形成也需要长时间的掩埋。
当煤炭被掩埋后,由于地热的作用,煤炭所含有的水分和氧气等都会被挥发出去,而地热还会让其内部的温度升高,使得煤炭变得干燥并且是高温的状态。
因此,当煤层被地质运动带到地表上后,尤其是当这些煤层暴露在大气中、阳光的照射下,不仅会被暴露在氧气中,还会在阳光的照射下,使得温度急剧升高。
而阳光的照射不仅会让煤炭的温度升高,还会让其内部的水分蒸发,使得煤炭变得更加干燥,因此,这些煤层就会在这种条件下,自燃起来。
因此,自燃的主要原因就是煤炭的内部温度升高,而在这种情况下,树立口的浇水却达不到扑灭的效果,反而会助长燃烧。
这是因为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水会很快被蒸发,并且变成水蒸气,而它会在高温下,与煤炭中的炭化氢与炭化氢化合成水煤气,而这种气体会燃烧,在水蒸气的作用下,会使煤炭燃烧的更为旺盛,因此,用水浇灭只会使火势越来越大。
而贺兰山地区的气候,正好就是适宜煤炭自燃的条件,因为这里的气候干燥,而且这里的风力非常大,这就导致这里的煤层很容易被吹起来,而吸收到空气中的氧气,进而自燃。
在贺兰山煤层自燃之后,贺兰山曾经尝试过多次对这片煤层进行扑灭的工作,但是却因为诸多原因,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尝试过进行扑灭,当时是通过在煤层上进行泥浆封堵,而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将煤层与外界隔离,使其不能吸收氧气。
而且,由于泥浆中含有水分,因此,这也能对煤层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从而达到扑灭的效果,但是,由于贺兰山地区的地势较高,这就导致在进行封堵的时候,泥浆的固化时间会变得很长,进而导致扑灭的工作难度加大,因此,最终,这种方法并没有成功。
而在之后的几年内,尝试过用水进行浇灭,但是,随着水分的蒸发,煤炭还是会自燃,因此,这种方法也没有成功。
直到80年代,才尝试过用化学泡沫进行灭火,而这也是当时应急部门所能使用的最先进的灭火装备,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没有成功。
在贺兰山地区的煤炭资源被发现之前,贺兰山地区基本上是处于不开发状态的,因此,也就没有人来对这种现象进行过研究,而且,尽管这种现象在当时来说还是非常的罕见,但是,人们也不会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将其煤炭的一种特性。
因此,尽管贺兰山地区的煤炭资源曾经被发现,但是由于当时煤炭的需求量并不大,因此,也就没人去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直到后来面临煤炭的短缺,才意识到贺兰山地区的煤层是属于自燃的煤炭资源。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又面临着无法进行开采的局面,因此,最终就采取了对其进行控制的方法,而直到如今,这种方法也没有成功。
而且,就算开采,也要对贺兰山进行环境治理,才能减少煤炭的自燃情况,但是,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这也是对于扑灭的一个难点。
这种煤炭自然自燃的现象,无形中提醒我们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同时在我国的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中,更加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而煤炭资源的浪费,不仅是对经济上的损失,还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我们应当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和行动。
这种能源资源的浪费,不仅仅表现在贺兰山煤矿的自燃上,还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石油的开采,矿井的坍塌等等,都会对资源产生浪费,这都是我们应该引起重视的地方。
而资源开采的前提,就是需要对其周边的环境进行评估,因此,我们应当在资源的勘探开发的早期,就要对其周边的环境进行充分的评估和规划,这样才能起到对资源的保护的作用。
技术手段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上,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的提升技术水平,以寻找到对资源更加有效的保护和治理方法。
同时,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也应当注重预防,建立应急措施,以防止资源的自然损耗,同时也能避免灾害事故的发生,这是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