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孕育了一个个崛起又陨落的王朝,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底蕴。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乏那些繁华似锦的古城,它们是古代帝王建都之所。我们熟知的有北京、西安、洛阳、安阳、开封、南京等大城市。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城市,徐州却在帝王们的定都选择中与“都城”失之交臂,这究竟是为何呢?
徐州如今是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都市林立的氛围中,徐州的存在感似乎有些低。然而,回顾历史,徐州曾是“华夏九州”之一,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被誉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享有“五省通衢”的地段优势。这里是人才辈出的“帝王之乡”,许多历朝历代的帝王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曹魏开国皇帝曹丕、后梁太祖朱温等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
徐州的历史可追溯至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彭祖作为道家人物,成为徐州的祖先,因此这里也有“彭城”之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这里设立了“彭城县”;到了三国时期,曹操将徐州刺史部迁至彭城,从此徐州之名正式确立。然而,徐州作为“帝王之乡”,却在定都上屡次失落。这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何原因让这个历史名城屡次错失都城的机会?
徐州的地势或许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其范围之广,囊括了苏北、皖东北和鲁东南等地,使得这片土地在兵家看来存在致命的弱点。地处华北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全境90%以上,海拔仅40米左右,中部有少数丘陵山区,但海拔也较低。相较于南京的长江、紫金山和清凉山,洛阳的太行山、伏牛山和嵩山,徐州的自然屏障相对薄弱。这样的地形在兵家眼中属于“难守易攻”类型,不具备天然的防御条件,因此不太适宜作为都城。历史上曾被选为都城的南京和洛阳等地就有徐州所缺乏的这项优势。
徐州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夏商周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这里的战事绵延不断。在古代军事角度上,这片平原区域很难守卫,易受敌人攻击。即便徐州被夺取,如果敌强我弱,易主的可能性较大。这一点在历史上的项羽攻占徐州和刘备占据徐州时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孙权在攻打徐州时,吕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劝说孙权不要轻举妄动,因为攻下徐州后需要大量资源来驻守,成本过高。这也说明徐州虽然是战略要地,但并不适合作为都城,因为长期维持军事防线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
此外,徐州的历史发展也受到了政治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影响。唐初时期,我国政治中心由西北向东北逐渐迁移,这一转移从历代朝廷的定都城市变迁中可见一斑。相对而言,徐州成为经济中心的可能性逐渐减弱,经济中心城市的走向从北向南移动,特别是东南地区的兴起。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扬州、杭州等地成为历代的经济大都市。随着这一必然趋势,徐州也逐渐沦为经济中心的旁支。
回顾徐州的历史,尽管他屡次错失都城的机会,却依然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在长时间的交通枢纽地位、丰富的历史底蕴和人杰地灵的背景下,徐州虽未成为都城,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着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