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之事,事无巨细,皆与民众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在食品安全方面,代表们密切关注食品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严格监管农药残留、添加剂使用等问题,确保民众能吃得安心、放心。而噪声治理也被提上日程,城市中的噪音干扰着居民的正常生活,代表们致力于推动合理规划区域、规范施工和交通噪声限制等措施,还民众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交通出行同样是代表心头大事,从城市的公共交通布局到乡村道路的改善,都在努力为民众打造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条件,这些民生大小事汇聚起来就是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大事。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民生的大小事,就是代表的心头事,从噪声治理到食品安全,再到交通出行……代表们带着一份份事关民生的建议到会场,传递一线民声,努力让人民生活更舒心,让民意更满意。
探索农村老年助餐服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菜篮子”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如何保障老百姓的“菜篮子”供应充足,代表们频出“金点子”。
“福州市人口密集,蔬菜需求量巨大,但由于交通、物流等限制,农产品出村进城存在困难,导致农产品滞销、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市人大代表李向雪在《关于本地区蔬菜“菜篮子”安全生产供应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城市周边叶类蔬菜生产规模,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有效提高福州市“菜篮子”的安全生产供应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助餐服务是许多老年人首要的养老需求,一餐热饭,彰显民生温度。但对于农村地区的一些空巢、独居老年人来说,往往难以享受到这样的助餐服务。
市人大代表卞伟忠在《关于积极发展农村老年助餐服务的建议》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县域经济、村集体土地流转分红和农村旅游经济等,促成“政府补贴﹢县域经济﹢慈善捐赠﹢村集体经济﹢老年人(子女)付费”等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村探索“在家电话订餐+餐车专人送餐”,亲人网上代订等新型服务方式。
开展“宁静小区”创建
生活中,各类噪声层出不穷,“一夜好眠”越来越难实现。噪声污染看似是“家长里短”的小事,其实事关人民群众长期切身利益,更严重影响群众的幸福感。
市人大代表王国杰在《关于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治理、开展“宁静小区”创建的建议》中提出,要在福州市各县(市)区开展宁静小区建设,在试点小区安装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对小区环境噪声进行连续自动监测、自动报警。对于居住小区内的邻里噪声扰民行为,由物业公司负责解决,并加大对产生噪声污染的居民的执法力度、加强对不履职物业的责任追究。
对公共场所,市人大代表郑书鸿提出了《关于对公共场所噪声污染进行专项整治的建议》,建议市公安局、城市管理部门、街道、园林中心等行使其职责,联合执法化解双方矛盾。合理划分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安静休憩区、健身区和娱乐区,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活动时间,并明确允许在特定区域使用音响设备,有效控制噪声扰民问题。
科学设置交通信号灯
坐着汽车出门已经成为大多数市民的生活常态,成品油的质量逐渐成为市民忧心事。
市人大代表何青华注意到,目前市面上存在着一些无任何合法手续的自备油罐及装置(设施)、非法改装的加油车、黑加油站点,带来不少出行隐患。
因此,他在《关于加强福州市成品油市场打非治违管理工作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强源头管控,属地政府商务、市场监管部门要严查油品来源,对炼油厂、油库等加强监管,防止劣质油品流入市场。同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监控等技术,在重点路段、区域设置监测设备,对油罐车行驶轨迹、停留时间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预警。
市人大代表张就延注意到交通信号灯的设置还需进一步优化,比如一条道路上经常出现“一路红灯”的现象,大大增加了车辆通过时间,而且有些路口绿灯信号时间过短,行人还没穿过马路,红灯已亮起。因此,他建议科学设置交通信号灯,通过摄像机、传感器等实时监测车流量,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科学技术,动态控制、调整信号灯变化。(福州日报记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