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伟:为了“最后一公里”的奉献》
刘剑伟,一个充满使命感的人。在致力于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征程中,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最后一公里”,或许是偏远地区的物流运输,或许是服务到达基层群众的关键距离。他全身心投入其中,不畏艰难险阻。期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繁重的任务量成为他生活的常态。他奔波劳碌,无数个日夜的操劳,让他整整瘦了15公斤。但他眼神中的坚定从未改变,那消瘦的身躯下,是一颗为了达成目标而炽热跳动的心,他用自己的坚持书写着关于“最后一公里”的奋斗篇章。
站在福清小山东入海点,海坛海峡吹来的7级大风将刘剑伟的思绪带回5年前。“其实心里很纠结。这么大的项目交到我手里,我能不能很好完成。”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必须作出表率。在之后的4年半建设期,刘剑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要与这样的大风对抗。如今,海风依旧,大樟溪水却已冲破波浪翻涌的海峡天堑,为岚岛人民带去甘露。
刘剑伟(左一)在施工现场。
刘剑伟是平潭引水公司工程五部副经理,他所负责的标段包含东瀚隧洞,是福清输水管道与海坛海峡跨海管道衔接的重要节点,也是“一闸三线”工程福州段的“最后一公里”。但这“最后一公里”,却是步步艰难。
东瀚隧洞全长4.423千米,属于特长隧洞,“一般隧洞在一两公里处就会设置支洞,但东瀚隧洞全程没有支洞。”施工采用双头掘进,单侧进尺超过2千米,再加上隧洞出口就在海边,面临严重海风倒灌,洞内抽排烟十分困难。
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项目组经多方共同探讨、方案比选和技术攻关,开创性采用了垂直通风竖井技术,从地面垂直打设3个通风竖井,以加快爆破后抽排炮烟速度,保障洞内施工空气质量。“这3个竖井最早是通风口,其后是二衬砼下料口,再后来是灌浆下料口,对比常规施工方案,东瀚隧洞关键线路工期总量缩短了五分之二。”
2018年刘剑伟刚进入项目时,体重87公斤。
由于高强度的工作,4年多的时间里,刘剑伟暴瘦15公斤。
浅埋暗挖、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现场困难层出不穷。为了更快推进工程建设,刘剑伟把“家”搬到了工地,每个月至少25天驻守工地,一旦有突发情况立即出现在现场。
由于高强度的工作,4年多的时间里,刘剑伟体重从接近87公斤暴瘦15公斤到70公斤左右,“人都窄了一半。”刘剑伟笑称:“看到百姓能喝上好水,一切都值得。”(记者 李琪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