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畲族村“五节粽”登央视》
在网络中国节·端午的氛围下,罗源畲族村的“五节粽”成功登上央视舞台。这种独特的“五节粽”是畲族文化的瑰宝。它造型别具一格,蕴含着畲族人民对端午佳节的特殊理解与深厚情感。五节相连的粽子,仿佛诉说着畲族悠久的历史传承。央视的报道让更多人知晓了这个偏远村落的特色美食,这不仅提升了罗源畲族村的知名度,更是将畲族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让大家感受到畲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
连日来,福州各地迎接端午节的气氛浓郁,罗源畲民展示了独特习俗。6月8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畲族村民一起制作传统“五节粽”的画面。
在南洋村蓝家大院,50多名畲族村民身着传统服饰,包起畲族特色的“五节粽”。村里孩子们脖子挂着“蛋兜”,兜里装着染红的鸭蛋,个个手捧“五节粽”,吃得不亦乐乎。
畲族村民一起制作传统“五节粽”。通讯员 林晋如 摄
端午节在福州也被称为“五月节”,而上述畲民包的“五节粽”,不同于汉族人用竹叶裹成三角锥形的粽子,这种粽子是用菅草叶子包成枕头状,再用粽叶丝捆扎五节而制成,寓意“五月节得五福”,因此又被称为“菅粽”或“枕头粽”。
“我们制作‘五节粽’时加入了天然碱水。我们事先将收集来的稻秆烧成灰,烧灰再淋出黄色碱水。天然的食用碱能够软化纤维、去酸味,能保有粽子天然的口感和味道。” 南洋村村民兰雁森介绍,裹粽前,要把精选的糯米放进黄碱水里浸泡。这种天然碱水泡过的糯米做出来的粽子,颜色金黄,非常软糯。
“今天我们把‘五节粽’向上延伸,包了一米多长,寓意着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生活节节高。”南洋村党支部书记兰学斌说。
此外,罗源县起步镇起步文化活动中心也举办了一场“我们的节日·端午”300秒包粽子比赛,迎接端午节的到来。比赛结束后,参赛者们来到长者食堂,将煮好的粽子分给村里的老人们,大家共享端午美食。(记者 刘露 通讯员 林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