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军:博采众长 练就“针功夫”》
陈旭军在自己的领域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他深知博采众长的重要性,于是积极地从不同的知识体系、技术流派中汲取养分。在探索的道路上,他像海绵吸水一般,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与借鉴的机会。通过多年的努力与积累,陈旭军练就了独特的“针功夫”。这“针功夫”背后是无数次的尝试、研究和对技艺的执着追求。无论是精准度还是独特的针法运用,都体现出他博采众长后的深厚底蕴,他用自己的“针功夫”在相关领域里书写着独特的篇章,成为众人学习与钦佩的对象。
陈旭军正在问诊。
扎针治病,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大有学问。一针下去,要让患者“针”得不痛、“针”得有效,其中凝聚着医生持之以恒的勤学苦练与潜心钻研。11月22日是“世界针灸日”,本期报道带您走近福建省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陈旭军主任医师,讲述他的“针功夫”及背后的故事。
勤奋笃学,师从名家
求知路上“取真经”
年届“知天命”的陈旭军,已在针灸道路上前行了32年。这32年,是他为精进医术不懈奋斗的征程,也是在众多名师指导下成长的历程。
陈旭军与针灸的不解之缘,始于高考填报志愿时父亲的那句“针灸专业好,小银针有大作用”。陈旭军因此考进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开启了五年本科生活。
当真正接触针灸后,陈旭军就被其神奇的魅力深深吸引。在临床实践中,他亲眼见证了老师们用精湛的针灸医术为众多患者驱散病痛,比如,几针下去,膝关节疼痛的患者就行动自如了;阅读前辈梁栋富的医案时,他看到仅一针“印堂穴”,就让常年鼻塞的鼻炎患者呼吸顺畅。“这些见闻让我深刻体会到,精准施针是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的关键所在。”陈旭军回忆说。
本科毕业时,针灸推拿系就业前景一片大好。不过,得知母校针灸推拿系招收首届研究生,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深造。彼时,考取的学生少之又少,算上他只有2人,而指导老师多达10人,都是福建知名的针灸专家,其中吴炳煌和俞昌德是他的主要导师。
三年后毕业,陈旭军唯一的同学回外省老家,陈旭军作为福建培养的首届针灸专业硕士,进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灸科工作,并跟随梁栋富等老专家学习。
工作十多年后,陈旭军又考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博士,正式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梁栋富教授,医术进一步精进。此外,他曾作为福建省首批访问学者,前往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学习半年,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宣丽华教授,不断丰富针灸手段,为患者寻找更多治疗途径。
总结经验,匠心独运
练就一身“针功夫”
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陈旭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见解与方法。
多种针法在他手中运用自如,尤其是传统针法与脐腹针的结合施治。脐腹针把脐腹部视为人体的缩影,针刺脐腹部与人体脏腑相对应的穴位,能治疗局部疾病、调节免疫力并改善整体状态。陈旭军表示:“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容易亚健康,出现睡眠不好、肺结节、便秘等问题。脐腹针对改善这些病症有独特优势,契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在针刺点的选择上,陈旭军则善于灵活寻找反应点,合理运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中医智慧。具体来说,他不局限于传统穴位,而是常常凭借自身经验在穴位附近寻觅反应点。这些反应点形态各异,可能是小凹陷、小红点或皮下小结节等。陈旭军会谨慎判断这些点是否比传统穴位更适合针刺,做到“离穴不离经”。
陈旭军也很注重针灸与中药的综合应用。他表示:“针灸与中药自古以来就有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尽管现代医学分科更细化了,但二者结合确实能增强疗效。”因此,对于病情复杂或身体虚弱的患者,陈旭军在施针的同时,也酌情开具中药汤剂进行调理。
疗效显著、态度亲和,陈旭军因此在群众中口碑甚佳,每天到科室找他针灸的人络绎不绝。
三四个月前,一名患胆石症及慢性胆囊炎的六旬依伯前去就诊。陈旭军触摸患者腹部胆囊区域时,发现皮肉下有密集的小硬结,于是将这些硬结作为脐腹针针刺的关键部位。经过每周两次的精心施针,如今患者腹部硬结大幅减少,胆囊疼痛和闷胀感消失。
不久前,一名八旬老太因心肺不适找陈旭军针灸调理。陈旭军注意到她腿部有静脉曲张,便用传统针法在最严重的区域精准施针。仅治疗三四次,老太就感觉腿部轻松许多,上下楼不那么费劲了。她连忙带着老伴和女儿也找陈旭军针灸。
最近,陈旭军还运用在背部肺俞、脾俞等多个穴位埋线的方法,为一名18岁小伙治疗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的症状得到了迅速而有效的控制,基本不再依赖激素等药物,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陈旭军说,接下来他计划在科室开设更多专病门诊,鼓励同事在夯实针灸全科基本功的基础上,深入钻研不同专病的针灸疗法,做到专病有专攻,更好地服务百姓。(记者 朱丹华 通讯员 魏映双/文 记者 石美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