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之于战争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一支部队即使战略部署再怎么天衣无缝,军队作战能力超强,没有粮草一切都形容虚设,没了后勤供给,士兵们就会饿着肚子,战斗力、士气都会随之下降,饿死也并非无稽之谈。
所以两军对垒之时,粮草供给往往会成为攻击的重点区域。遗粮于敌在大家看来就是兵家大忌,没有人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但是在解放战争中,皮定均在面对一整个粮仓时,却选择了留给“国军”,引起了队伍中极大的争议,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皮旅”:张弛有度,能打硬仗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议与政协协议,大举进攻中原地区,为了保证大部队能够顺利向西撤退,1946年6月24日,皮定均所率领的第一纵队第一旅主动承担起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
这是一个凶多吉少的任务,首先国军的兵力在三十万左右,而皮定均手下只有七千左右的兵力。其次皮定均要向东行军,迷惑对手,以便大部队向西撤退。这意味着国军三十万的兵力将集中倾泻在皮定均的队伍之上。
最后皮旅此次承担的任务说白了就是一次孤立行军,后勤供给没有保障,更没有援军的支持,总的来说,皮旅为大部队撤退而牺牲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突围中的加油站--吴家店
但接到突围任务后,皮定均并没有丝毫畏惧。皮定均当即召开党委会,决定分散兵力,利用地形特点与敌人尽可能地兜圈子,减少正面碰撞,降低伤亡,最大可能性的迟滞敌人前进的步伐。
战略方针看似简单,但执行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为了更好地迷惑敌人,皮定均专门挑选出了一部分人马,晚上悄悄地西行,到了白天,则大张旗鼓地东行军,给敌人一种解放军要向东集结突围的假象。
不仅如此,为了加强诱敌效果,皮定均还派出侦察员化装成老百姓,到敌人那里去偷看工事,到敌后察看地形,并向当地人打听进入大别山的路线。
这接二连三的烟雾弹把敌人迷得团团转,国军也就信了:解放军中原军区主力正准备向东突围,进入大别山。
这为大部队争取到了两天的撤退时间,两天后,也就是6月26日,国军方才反应过来自己上了当,为了追击向西撤退的解放军大部队,国军集中火力对皮旅发起了猛攻,企图打通追击路线。
26日下午,皮旅接到电报,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已全部安全越过平汉线。皮定均成功地实施了诱敌计划,完成了3天的阻击任务。现如今皮旅面临的是自身突围的问题。
6日黄昏时分,皮定均下令进行反击,争取解决掉面前的敌人后,再向沙窝中心集中,大部队汇合后将安排下一步撤退突围路线计划。国军攻势很猛,皮旅一路从刘家冲、小界岭、抢占大牛山、松子关,可谓过五关斩六将,一边隐蔽,一边灵活作战,面对数十倍与自己的国军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斗意志与战斗素养。
7月3日,皮旅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来到了大别山中心地带立煌县(今安徽金寨县)吴家店附近。此时皮旅直面两个大难题。
第一,此次突围任务已经进行了十天,队伍精疲力尽,后勤供给严重不足,急需休整,进行后勤补充。
第二,此刻来到的吴家店可以当作休整据点,但吴家店有个敌人乡公所,所拥有的兵力虽然不多,作战素质也不高,但真要打起仗来,乡公所敌人凭险固守,体力不支的皮旅极有可能付出惨重代价。
先前也提到,皮定均是一个重视劳逸结合的指挥官,面对当前的难题,皮定均决定队伍必须休整,但为什么皮定钧会选择困难重重的吴家店呢?
首先吴家店群众基础很深厚。在土地革命中,吴家店曾爆发过商南立夏节起义,也是红四方面军诞生地,同时吴家店是皮定均的家乡,伪装方便,政策也好进行宣传,是很好的休整区域;
其次,吴家店位于大别山腹地之中,地形属于易守难攻的防守优势区域,同时此时正值雨季,经常山洪暴发,公路等交通线极易闭塞,这也就意味着国军想要追击到这里,难度相应增加。
所以在皮定钧看来,吴家店就相当于此次突围任务中的加油站,所以吴家店必须要拿下,而且要智取!于是其决定选派两名战士冒充国民党特务进村,先让乡公所的敌人降低警惕性,再安排部分战士在吴家店附近隐蔽起来,等到大部队快到达时,来一个里应外合,扣住所有乡公所敌人。
按照皮定均的计划,皮旅未耗一枪一弹,轻松拿下了吴家店。接下来就是解决后勤补给的问题,扣下乡公所所长后,皮定均命令其给其他两个乡长打电话,谎称国军来吴家店运粮,因为粮库存量不足,现在需要他们带人带粮来乡公所见面。
靠山老大都发话了,准没错!两个乡长带着人带着粮就赴了约,皮旅轻轻松松地收获了一百多担大米,瞬间解决了部队饿肚子的问题,一时间士气再度高涨。在皮旅到达吴家店不久,国军便收到了消息,于是指派整编四十八师五二七团前往南庄堵击“皮旅”。
按照常理来说,大敌来犯要不就开打,要不就先避其锋芒,结果皮定均却意外地决定:在吴家店休整三天,彻底地补充好体力!
这一决定在皮旅中得到广泛的认同。时任皮旅副政委的郭林祥曾说:“如果我们不休息,一个劲地往前跑,那就真的会跑死人哪,还会有什么战斗力作战?吴家店休整功不可没,它是‘皮旅’中原东路突围途中的一个重要加油站。”
皮定均却做出“遗粮于敌”之决定
吴家店的休整,总体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为每名战士准备大约五天的粮食;二是为每名战士做两双布鞋;三是将伤员和不能行军的同志安置在老乡家里隐蔽起来,休养身体。
第二条第三条都很好实现,唯独第一条,毕竟一个旅三个团的战士人数很多,也正是在皮旅发愁的时候,老乡们为皮旅找到了一个巨大的国军粮库。
皮定均喜上眉梢,立即做出两个决定,一是开仓放粮,救济当地的老乡们,二是用这些粮食当作战士们随身携带的五天粮食。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消耗量,也只是用了整个粮仓的极少一部分。
在队伍休整完毕后,供给部长范惠本想将整座粮仓烧掉,主要是为了不把这些粮食留给国军,以达到破坏国军后勤供给的目的。
于是范惠喊上了几名战士,手拿火把和油,准备将粮仓烧掉。但却碰到了皮定均,被皮定均当场制止。范惠很是纳闷,怎么还不让烧毁?难不成要把粮食留给追上来的国军吗?于是两人因为此事发生了争执。
皮定均问到:“粮食是谁的?为什么要烧?”
范惠回到:“粮食是国军缴获的,不能留下。”
皮定均说:“粮食是国军缴获的群众的,你现在想烧群众的粮食?看到了没有,群众在饿肚子。”
范惠争辩:“群众饿也吃不上,总之,这粮食不能留给国军,我把粮食烧掉,让敌人搞饭吃,我们早走远了。”范惠憋红了脸。
但皮定均力理据争,丝毫不做出让步:“你以为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吗?一支脱离群众的队伍是打不了胜仗的!”
共产党的军队向来都十分重视人民利益,说到底这战争为谁而打?还不是为普天之下的百姓而打吗!所以皮定均说到了人民利益,范惠再也无话可说。
再加之军令如山,自己的长官没有下令,范惠也无可奈何,最终选择留下了这座粮仓。
皮有功,少晋中
虽然留下粮仓引发了争议,但后续的事实却证明了皮定均这一决定的正确性。追赶皮旅的国军到达吴家店后,需要补充粮食,如果当初将粮仓烧毁,国军必然会大肆征收老百姓的粮食,但现如今皮定均留下的粮仓为国军提供了足够的给养,所以当地的老百姓也确实没有遭的国军的抢劫掠夺之灾。
启程后的皮旅在后续的突围中,也是通过群众的帮助,顺利找到了磨子潭一个比较隐蔽且平缓的渡口。
之后的皮旅一路狂奔,突破孙良成的包围,成功突围,当会师电报发到西柏坡时,毛主席长叹了一口气,并连连表示不简单,皮旅为人民立了大功。毛主席都不禁对皮定均评价到:皮有功,少晋中!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一段佳话。
此次中原突围任务耗时24天,横跨鄂豫皖三省,期间不仅面临着地形险要、供给短缺、体力下降等难题,更面临着几十倍于我军的兵力差距。
但皮定均依靠着自己“张弛有度、心系群众”的理念,不仅在突围过程中实现了共产党理念政策的顺利宣传,更以极小的代价完成了突围任务,据统计,此次任务中,皮旅最终以3个团5000人的完整建制,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创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的成功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