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结束以后,很多德军将领在回忆录中都提到没能在1941年攻占莫斯科,是德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莫斯科不仅是苏联的政治中心,而且是铁路、公路的交通枢纽。如果德军能攻占莫斯科,那么无论是从政治还是军事上来说,对苏联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然而历史上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德军经过前期战斗以后,部队损耗很大,而随着战线太长,后勤补给困难。损失得不到补充,导致前线兵力不足。
加上苏军已经在莫斯科一线修建了维亚济马防线、莫扎伊斯克防线和环绕莫斯科的防线,德军在外围战斗中装甲部队再次遭到惨重损失。因此当12月6日苏军发起反击时,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很多装甲师可用的坦克只有个位数了,像第6装甲师就只有10辆坦克可用。因此在苏军发起反击时,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无法组织起像样的反击。
可想而知,这样的德军即使侥幸攻入莫斯科,也无法面对苏军的反攻,必然是以失败告终。
当然,战后德军一些将领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兵力不足的原因归咎于希特勒要求德军南下发动基辅作战所致。但是如果真的这样,估计德军败得更惨。
如果真的放弃基辅作战,那么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确实可以得到一定的加强。然而在基辅战役前,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之间的结合部因为遭到苏军第5集团军的顽强抵抗,进展缓慢,导致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战线长达500公里。
此时德军要是继续让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挺近,那么还需要再推进400公里,其右翼将拉长到900公里,加上左翼战线的500公里和2-300公里的正面,中央集团军群将超过1600公里,比历史上要长600公里。
按照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显然不可能维持这么长的一个战线。更何况在其右翼除了苏军的西南方面军之外,还有南方方面军等部队。虽然这些苏军的装备有所不足,但是兵力庞大,一旦向中央集团军群薄弱的右翼发起进攻,德军极可能会遭到灭顶之灾,同样无法继续占领莫斯科。
所以很明显,德军不能攻占苏联的国土过于庞大,而德军实力有限,无论作何选择都会面临兵力不足的窘境,无法在保证夺取莫斯科的同时保证其他战线也取得相应的进展,因此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
另一方面苏德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就将苏联纳入《租借法案》援助范围。德国实际要面对的是美苏两国,总体实力差距巨大,失败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