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星期五
2024年11月
文章来源:地方政府投融资研究中心
作者:胡恒松 程灵沛 苑德江
清控伟仕咨询
9月13日,《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简称“报告”)发布,列明了我国政府债务基本情况、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根据报告,截至2023年末,全国政府法定债务余额70.77万亿元。其中,国债余额30.03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40.74万亿元。
实际上,报告中所列示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并未包含政府隐性债务。近几年地方政府通过 特殊再融资债券化解地方隐性债务,以此来将隐性债务显性化。照此趋势,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量可能将会偏向于化解隐性债务,由此使得地方政府的整体融资方式规范化,融资成本降低。2024年两会提出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或将成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一记强心剂。 在保证地方政府发展的情况下,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不断增发,将使得地方政府债务增量放缓,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断优化,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有望降低。
关于下一步工作安排, 报告中提出“合理确定政府债务规模,逐步优化政府债务结构和品种,满足不同情形下的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对此,我们认为:
一是全面把控、合理确定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和发行安排。政府债务规模的合理确定,需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财政收入状况、债务偿还能力以及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考量。一方面,应确保债务规模与国家财政收入和经济实力相匹配,避免过度负债带来的财政风险;另一方面,债务资金的使用应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支持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社会保障等,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政府债务率整体处于低位,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政府债券带动地方投资,引导地方产业转型。
在充分考虑国内经济形势和摸底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情况下,兼顾拉动经济发展,同时避免造成地方政府债务过度膨胀的情况下,确定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同时合理规避在短时间内集中发行,以避免对二级市场收益率造成影响。
二是在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期限设计方面,合理配置短期和长期债务比例,避免债务集中到期,减轻财政压力,同时利用长期资金支持长期投资项目。兼顾考虑当前国内债券市场对各期限的偏好程度,合理引导增加投资群体多样性,引导短期、中期、和长期 利率债投资群体进一步多元化,确保短期、中期、长期品种相对合理。通过期限设计,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参与政府债券市场,提高市场深度和广度。
三是在地方债定价方面,可通过合理利差促进债券流动性。目前各地财政均是自主定价,都是在同期限国债基础上加一定的利差确定。近几年已经由最初的同期限国债估值收益率基础上+40bp,到+25bp,+15bp,+10bp,现在大多数区域+5bp。实际上,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债务负担不同,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定价方面出现利差是合理情况。以合理的利差引导多样化的投资机构参与地方政府债的申购,增加本地区地方政府债的流动性,有利于后期本地区长远融资的安排和发展。
四是严格把控再融资债券的安排。由于在投资机构看来,其具有一定的政策引导意义,其发行规模和资金用途需严格把控。再融资债券的发行,对当地城投公司或者非城投国有企业融资具有相对深远的影响,必须严格把控,合理安排。
此外, 报告中还提出“推动落实在中央银行 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增强国债收益率曲线利率基准作用,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一方面,央行于2024年8月首次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有效地引导了长期国债收益率回归合理区间,防控债券市场波动风险。未来通过在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不仅可以提高国债的流动性,增强 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利率基准作用,还能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具体而言,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可以调节市场资金的供给,影响利率水平,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达到稳定经济、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同时,这也有助于财政政策的实施,通过国债发行筹集资金,支持国家重大项目的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就目前二级市场来看,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还不是特别普遍。其核心是让国债收益率曲线能够平滑波动,不至于出现剧烈动荡。但就目前效果来看,国内债券市场存在着如下矛盾:信用债,尤其是相对凸显价值的城投债的供给量不足,市场上投资机构资金相对充足引起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大量投资机构在信用债市场无法获得的收益转向国债或者地方政府债券二级市场寻求交易机会,从而导致利率债收益率波动相对较大。要增强利率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作用,就需要央行结合国债和地方政府债的发行安排,合理调整市场供给和需求量的基础上,引导市场投资机构有稳定的预期,比如未来利率债供给量的预期(甚至包括信用债尤其是城投债供给量的预期)、资金面的预期等,确保投资机构不会由于盲目追抢而造成收益率在短期内急剧下行,随后突然由于政策的反转,收益率又急剧上行。
下一篇:梁建章:四天工作制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