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在位期间,发生了两场严重的内耗:一场是皇子们争夺帝位的夺嫡之争,另一场则是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党争。在夺嫡之争中,最终胜出的冷面王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而在党争中,明珠和索额图两人最终都未能笑到最后。尽管他们都是党争的失败者,但两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明珠失势后,康熙并没有追究过多,反而相对宽容;然而,索额图的结局则极为惨烈,最终被康熙处死,并且被骂为“本朝第一罪人”。那么,为什么两者的命运如此不同呢?
索额图生于1636年,比明珠小一岁。从家世来看,他远胜明珠。他的父亲是顺治朝的重要大臣索尼,当年为了拉拢他,爱新觉罗家族甚至安排康熙娶了索额图的孙女为妻。更为显赫的是,康熙的岳父就是索额图的大哥噶布喇,噶布喇虽然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但他曾担任过皇帝的保安队长,也就是领侍卫内大臣,身上的一等公爵头衔更是可以世袭。除了家族背景强大外,索额图和康熙的个人关系也非常亲近。1669年,索额图突然辞去吏部右侍郎职务,转而成为康熙的侍卫。此后,康熙成功捕获鳌拜,开始掌控大权,而索额图也因功升任大学士,并在第二年成为了“阁老”。
与索额图的背景不同,明珠的家世要逊色许多。明珠的祖先曾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对头——叶赫部的一员,直到努尔哈赤灭掉叶赫部后,明珠一家才投靠了爱新觉罗。尽管叶赫部与爱新觉罗家族曾是敌对势力,但实际上,明珠的奶奶曾嫁给努尔哈赤,并为其生下了皇太极,算是间接与爱新觉罗家族有了些联系。明珠长大后,又娶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女子,因此与康熙的关系并不算远,康熙甚至要称他一声堂姑父。然而,明珠能够迅速升迁,更多是靠着自身的才干。虽然他没有像索额图那样依靠家族关系获得晋升,但早在1664年,明珠便已经成为康熙内廷的核心人物——内务府总管。而在索额图还未有议政资格时,明珠已先后担任了刑部尚书和经筵讲官等重要职务。
1673年,三藩中的尚可喜因年事已高,欲让儿子继承其权力,康熙决定裁撤三藩。虽然康熙年轻,尚未具备强硬的政治能力,但他还是把这一问题提交给朝堂讨论。当时,最为坚定支持康熙决策的三个人分别是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和户部尚书米思翰。而索额图却强烈反对撤藩,站在他背后的是大多数官员。尽管反对者众多,康熙依然坚持立场,决定立即撤藩。结果,这一决定引发了著名的“三藩之乱”。
尽管一些影视作品中将康熙的决策描绘得颇为英明,但事实上,康熙差点因这次决定而陷入困境。若不是吴三桂意图“划江而治”且缺乏进取心,历史可能会因此发生重大改变。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明珠作为兵部尚书,自然功勋卓著,康熙也对这个有能力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更加倚重,明珠的权势也随之急剧上升。此时,索额图虽然拥有太子作为后台,但在明珠的压制下,逐渐失去了风头。
然而,随着康熙阅历的增加,他开始对身边的权臣产生警觉。尤其是太子逐渐长大,康熙对明珠的警惕开始加强。1676年,明珠的儿子考中全国前十,这本可以让他步入翰林院,走上清贵的阁臣之路。然而,康熙却在这个时候截断了他前进的路。这一举动可能让明珠没有意识到康熙的深意,也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局势不允许他回头。无论如何,明珠最终没有收敛,结果被康熙打压,迅速被罢免。
而在明珠失势后,索额图与太子党迅速崛起。如果没有意外,索额图的政治生涯应该会继续,但由于康熙的长寿,太子的耐性逐渐消磨,他未能耐得住寂寞,表现也愈加不佳。康熙最终对太子产生了更换的想法,而太子党中的代言人索额图,也因与太子的密切关系而被彻底打压。
明珠在当年“打压”太子时,虽然手段略显过激,但这也相当于将自己的命运与康熙的信任紧密绑在一起。而索额图则因得罪了当时的康熙,并毁掉了未来皇帝的前途,最终遭遇了惨烈的结局。康熙怒斥索额图为“本朝第一罪人”,若不严惩此人,恐怕其他人会有疑虑。因此,索额图的结局注定比明珠更加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