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对于违法犯罪之人一直都是以严治理,如此便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防止犯罪之风盛行,警示广大百姓不要走上犯罪之路。
说起古代刑罚,首当其冲的应该就是斩首,不过历史上关于斩首之刑的起源却有很大的争议。
有人说斩首是春秋时期开始的,来源于孙武斩吴王宠姬的故事。据悉当时吴王为了考验孙武的用兵才能,便命令他去训练宫女。于是孙武将180名宫女编成两队,并让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
孙武首先讲解要领,宣布完纪律后,便开始训练。但是他发号施令后,宫女们不但不听令,反而还哈哈大笑。孙武再一次重申纪律,可宫女们依旧大笑不止。
于是孙武立即下令将两位队长斩首,后面的人担任新的队长,如果再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接受同样的惩罚。宫女们一时间变得中规中矩,不敢再出声。所以有人认为,这便是斩首之刑的来源。
当然还有人认为,斩首始见于西周。西周的刑罚有墨、劓、剕、宫和大辟,被称为“五刑”。《周礼·秋官·掌戮》中有记载:杀,“杀以刀刃”;斩,“斩以斧钺”。所以说斩首之刑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
不得不说,斩首这一刑罚的历史确实非常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刑罚也有了很多新的规定,越来越规范。
一般重要的刑犯或者在非常时期便会立即处决,其他的刑犯会经相关机构判为斩首后,都要在狱中关押,到一定的时间才能处决。
执行斩首的时间一般会选择在秋后,因为古人认为秋季草木凋零,拥有肃杀的氛围,在秋季行刑也是顺应天道。
相信大家在影视作品中都看到过,古代犯人在被斩首之前,身上都会戴着一套很重的刑具,然后游街示众,最后走到刑场,等到午时三刻,就会被当场斩首示众。
当然影视作品中的场景会和真实的历史有一定的出入,其实古代真实的刑场,在行刑之前会先将犯人衣物脱掉,然后再行刑。
但是这样的规定难免会存在争议,尤其是对女犯人而言。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女性穿衣时都会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很少会将身体的部位裸露在外,否则就会被别人指责不守妇道。
正是因为对女性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女人往往会将贞洁看得比性命还重要,但是在斩首前公然将衣服脱掉,这是对女性一种极大的侮辱。
既然如此,在被斩首前为何还要脱掉女犯人的衣服?真相你可能想不到。
其实这种做法算是古代通用的一种惯例,这种规定不仅会用在女犯人身上,对待男犯人也是如此。
北魏的孝文帝曾对这一制度进行过改革,明确规定犯人行刑时要穿着衣服,保留犯人最后的一点隐私和尊严。可惜孝文帝去世后,一切又回到了老样子。
其实这一做法可以验证犯人的身份,在古代经常会发生有人暗中劫狱或者找替死鬼来代替斩首的情况,脱掉衣服可以露出犯人在判刑时留下的印记,这也就避免了一些有钱人行“狸猫换太子”之事。
毕竟如果有人冒名顶替,相关的一系列官员都会受到牵连,这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去验证身份也就不奇怪了。
还有一点真相,你可能想不到,就是故意让一些女犯人颜面尽失,受尽屈辱。有些官员为了能击垮犯人的尊严,给百姓警示,就会让女犯人一丝不挂的游街示众,有些犯人宁愿选择自杀。
不得不说,这种做法是对女性的极不尊重,不过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确实没有什么地位可言。
好在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如今实现了男女平等,女性的地位和尊严得到保护,希望曾经的历史永远不会再上演。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