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言
编辑|昭明
每次回忆起自己的原配妻子于凤至,张学良就会想起那段令他心怀不甘的包办婚姻。
“我俩年龄差好几岁,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结婚之前我甚至都没见过她,我们俩根本不是因为相爱而在一起的自由婚姻!”
张学良和于凤至这对才子佳人,一个是风度翩翩的少帅,一个是高门显贵的淑女,他们的原配爱情应该是感天动地的一段佳话,可命运却让他们迎来此生不复相见的结局,在风雨飘摇的民国,他们悲剧婚姻的最后,是爱还是恨?
包办婚姻
于凤至出身富商之家,在父母耳濡目染的栽培下,于凤至出落得亭亭玉立,从小就是一个知书达礼、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在于凤至的成长轨迹上,她和张学良原本并没有任何交集,直到身为军阀的张作霖前来清剿土匪,她和张学良才有了邂逅的缘分。
于文斗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他曾在张作霖身处险境时伸出过援手,这份救命恩情也让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好。
某次张作霖正在和于文斗叙旧,刚好算命先生说了一句话,让他意识到他们的儿女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这对结拜兄弟听到孩子们是天赐良缘之后非常高兴,张作霖和于文斗一拍即合,直接给孩子们定下了婚姻大事,想让彼此亲上加亲。
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深受西方先进思想洗礼的张学良渴望追求真挚的爱情,不愿被糟粕的包办婚姻剥夺自由恋爱的权利,但是封建父权的压迫在军阀世家根深蒂固,无法反抗的张作霖就这样和于凤至步入了婚姻殿堂。
于凤至作为大家闺秀,把张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可以说是封建礼教下典型的贤妻良母,张学良虽然和她没有爱情,但他们的婚姻也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相处下越来越稳定,于凤至后来还为张学良生了几个孩子。
原本张学良已经适应了于凤至的陪伴,但直到赵一荻的到来,他才体会到什么是为爱痴狂的怦然心动。
秘书情人
赵一荻身为铁路局局长的千金,和张学良等人都是属于上流社会的人物,当张学良在夜夜笙歌的舞会上遇到风姿绰约的赵一荻时,他便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她,两个人眉目传情,没多久就走到了一起。
张学良也丝毫不遮掩他与赵一荻的情人关系,两人浓情蜜意的感情在几个家族里传得沸沸扬扬,赵一荻不在乎名分,甚至还为了张学良和父亲断绝亲子关系,自那之后,她便以秘书的名义陪伴在张学良周围。
于凤至虽然失望,但她并没有因此伤心,身为原配夫人,她对张学良似乎有着无限的大度,他们三个人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和谐,赵一荻怀孕之后,甚至都是于凤至亲自去照料的。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儿女情长的婚姻也要受到政治动荡的影响,家国的变故打破了平凡生活里的宁静,这段相濡以沫的婚姻终究还是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出现裂痕。
幽禁岁月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张学良跟随蒋介石的队伍,对共产党员进行追捕镇压,这让坚信共产党的于家难以忍受,经过几番挣扎,于凤至最终顶着非议选择支持丈夫的决定。
在民族危难关头,身为少帅的张学良为了逼蒋抗日,和杨虎城一起于1936年发动了西安事变,在那之后,张学良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迎接他的是流亡的岁月。
不论是抗日时期的动荡还是国共两党微妙的焦灼,张学良身为历史洪流下的风云人物,少不了要在政治动荡中陷入险境,可无论那段岁月有多么艰辛,于凤至依旧陪伴在他身边,为他相夫教子、打理家事,始终都是不离不弃。
此外,多年的操劳早已让于凤至身心俱疲,1940年确诊了乳腺癌之后,于凤至的身体每况愈下,每天等待着她的只有病痛的折磨,因此,于凤至不得不和张学良分开,独自前往美国接受治疗。
而此时的张学良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将在暗无天日的幽禁中度过余生,所以他希望于凤至走了之后就不要回来,因为他不想让妻子为了自己失去下辈子的自由。
毕竟是共患难的夫妻,张学良和于凤至早已是彼此心中最割舍不下的人,离别在即,两个人的眼神里都流露出不舍的情意,谁也不知道人生的下一面是在下一次还是下辈子。
此生不相逢
来到异国他乡陌生的土壤,于凤至为了生计不停奔波,虽然独自一人抚养孩子的岁月非常难熬,但好在出生富商大贾之家的于凤至并不是平凡之辈。
她有着敏锐的生意头脑和商业眼光,身处华尔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金融股票交易中心,于凤至在股市里运筹帷幄,不仅能够避开诱惑的圈套,还能为自己开辟一条致富之路,积累腰缠万贯的财富。
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败退之后,张学良便跟着蒋介石定居在了台湾,于凤至从美国离开之后再也没有回来,1964年,张学良和于凤至选择离婚,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也走到了终点,在那之后,便是赵一荻陪伴张学良度过余生。
据说于凤至身处美国之时依旧不忘向国民党施压,要求他们放了张学良,张学良的内心在囚禁的岁月中也饱经沧霜,在宋美龄的推荐下,张学良成了基督教徒,但代价就是必须和非基督教徒的于凤至离婚。
至于于凤至为何不回台湾,张学良的侄子张闾实也有自己的感慨。
张闾实对于凤至评价不是很高,他认为于凤至是因为没有照顾好张学良的孩子,让他们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所以一直不愿意面对张学良。
然而具体情况我们也不得而知,或许没有爱情支撑的婚姻对张学良和于凤至而言都是束缚自由的枷锁,但毕竟他们也曾患难与共,纵使余生不复相见,那段陪伴彼此的艰难岁月依旧是他们心里最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