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云
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历史上是沟通我国南北的大动脉,起着漕粮北运等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后,京杭大运河停止漕运。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以南的运河河段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以北的运河河段得到一系列整治,但是京杭大运河一直不曾全线通水。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水利部决定于2022年4月启动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
大运河补水一共有两次:2022年4月28日10时,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和天津市九宣闸闸门缓缓开启,长江、黄河的水及海河流域当地水源,集中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707公里进行补水,补水量5.2亿立方米,相当于37个西湖。至此,古老运河在经历百年阻断后首次全线通水,千年京杭大运河至此又“活”起来了。2024年2月开始,各补水水源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补水,据水利部统计,至7月初,累计补水15.36亿立方米,全线有水天数超过100天。大运河沿线引水5.93亿立方米,置换沿线约186.8万亩耕地地下水灌溉用水,补水河道周边地下水水位回升或保持稳定,水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改善。
在最近连续三年的京杭大运河补水过程中,国家骨干水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扩建而成,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引长江水,利用京杭运河及其他平行河道经13级泵站逐级提水、逆流北送,相继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穿过黄河输水到达山东北部,一路向东到达胶东半岛。
目前,因为南水北调,南水已成为沿线大型城市的主要水源:北京城区供水的75%、天津城区供水的99%为江水;实施生态补水超过130亿立方米,有效地遏制了华北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部分地区出现水位明显回升的现象,让永定河和大运河实现了全线通水。
南水北调的过程中克服了无数个技术难题。南水北调这一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也构造了中国水网壮阔蓝图的主骨架,在国家水网建设中,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与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构成的“四横三纵”架构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而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建设的核心工程。
当下必须加快国家水网建设。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提升水资源支撑能力的迫切需要;二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复苏河湖生态和治理地下水超采的迫切需要;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用水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