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市政协召开“加强智慧应急建设,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专题协商会。目前,本市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市政协调研组建议,仍需在应急管理方面完善全域感知、加强数据共享、打造智慧应用。市政协委员建议,应推动AI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联合预警预测,提升前线救援队服务支撑能力。
会议现场/市政协提供
今年3到8月,市政协围绕“加强智慧应急建设,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协商式监督议题,开展了监督调研,共组织集中调研4次、分组调研10多次,结合灾后重建深入门头沟区、房山区实地调研。
市政协调研组认为,近三年来,本市智慧应急建设有序实施了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感知、智能应急指挥调度、智能救援实战三大工程,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本市应急领域也存在监测感知体系需要进一步强化、应急数据壁垒需进一步打通、应急通信网络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在对策建议方面,提案委员会主任王文杰在介绍调研成果时提出,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加强智慧应急规划牵引,加快编制《北京市“智慧应急”顶层设计(2024-2026年)》;要完善全域感知,塑造精准智能的监测预警体系;要加强数据共享,构建应急管理大数据资源体系;要聚焦建用结合,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智慧应用,构建城市应急大模型,打造智慧“应急大脑”;要推进网络融合,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体系。
暴雨中,房山区应急人员疏堵,防止大面积积水/北京应急
在本次专题协商会上,市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白琳建议,推动AI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联合预警预测。利用AI大模型,集成多灾种数据、构建灾害链模型、分析灾害间的耦合效应,并结合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综合预测,建立跨专业领域的协同预警平台,从而提高多灾种、灾害链的预警评估能力,精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科学做好应急准备提供支持。
在应急数据方面,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智慧城市委员工作室召集人黄孝斌认为,应当加快建立应急数据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以应急业务为出发点,通过“业务-任务-数据”的路径,将业务内容逐层分解细化至数据清单,梳理形成应急数据行业标准,保障数据内外部使用和交换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加强数据平台的日常巡检、运维,应用区块链、多方安全、隐私计算、动态防御等技术,提高数据的存储安全、容灾备份和恢复能力。
AI智能赋能应急管理/网络图片
应急前线救援的支持也备受关注。本次调研课题组专家、民革市委人资环建委委员,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张辉说,一是提升前线救援队伍包括社会志愿队伍的服务支撑能力,对前线救援队伍中每个人位置与状态进行跟踪,并配备环境监测与通讯装备,在出现问题时提前预警,以便快速增援或救援。例如,世卫组织EOC系统能够动态跟踪其2000多名前线外勤人员。二是构建前线救援大模型,监控调度所有战斗小组,配备无人机与机器人、直播系统,改进现场的灾情数据获取能力,以支撑扁平化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孙媛、王琛琛
编辑:北城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