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北协和,南湘雅”,却很少有人告诉你,当年的协和、湘雅,可不是稳稳的第一第二。至于还有个“东齐鲁,西华西”,不过是中国人习惯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思路罢了。
1910年,伍连德在报纸上曾发出成立医学会的倡议;1915年,国内各地医师31人在上海举行中华医学会成立大会,推选颜福庆为第一任会长。中华医学会是党和国家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中国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能担任会长,算是顶尖的医学专家了。
据统计,从1915年到1947年,中华医学会一共有12人先后担任会长。这12人中,颜福庆、俞凤宾、刁信德、牛惠霖,牛惠生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沈克非一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留美预科;伍连德、林可胜两人是外籍华人,都是毕业于国外的大学;林宗扬一人毕业于香港大学;刘瑞恒一人毕业于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朱恒璧一人毕业于上海哈佛医学院,现在的上海华山医院;金宝善一人毕业于杭州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的前身。
不难看出,这12人中有7位是本土毕业,以圣约翰大学为多数,其余基本都在国外留学或者进修过。1900年到1949年这个时间段,在医学领域,谁才是真正的王者?
新中国成立前,英美系把中华医学会把控得牢牢的。其实,鉴于历史原因,当时中国还有德系、日系。比如,如今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就属于德系。还有张詧资助的南通医学院(是今天苏大医学院、南通医学院的前身)就是日系。日德系背景的学校,在那个时候肯定不受待见,原因大家可以自行查阅。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最强的应该是圣约翰,而不是协和和湘雅。不过协和与湘雅都不差,两所医学院一所在1917年成立,一所在1914年成立,相较于1880年成立的圣约翰,可是晚了30多年。所谓的“北协和、南湘雅”,就是两校建校之初,洛克菲勒集团的考察组,考察了湘雅之后,感叹湘雅不比协和逊色。而湘雅创始人颜福庆,就是圣约翰大学的校友(曾留学美国耶鲁),同时还担任过协和的副院长。
1952年后,全国院系大调整,全国最顶尖的医学资源全部集中在北京,理所应当的结果就是,北京的协和就成为了最顶尖的医学院。地方医学院里,实力强的,都划拨给了卫生部,包括湘雅、白求恩、中山医科大等。
至于“北协和,南湘雅”的说法,是根据当时毛爷爷说过的一句话,湘雅治不好的病,协和也治不了,才有了这种叫法。
所以,协和和湘雅齐名之时,都不是国内最顶尖的医学院,但都是知名的院校,同属一个档次。如今湘雅滑出前10,历史原因占大部分。
现在的湘雅没落,归结于长沙在全国的城市群定位,这种说话个人以为欠妥。医学地域性很强,比如在东北地区,基本上都知道中国医科大等;在安徽,都知道安徽医科大学;而在西南地区基本都知道华西;协和辐射全国,算是全国家喻户晓。
就目前的湘雅,尤其是临床医学,从学科建设看,北上广的医学院谁敢说有碾压性优势?谁又敢说,有绝对的胜面?
湘雅的问题在于,“近亲现象”较为严重,不过这也不是湘雅的个例,全国院校都是如此。自己的学生知根知底,哪怕业务能力差一点也没关系,就是好用,这个我觉得无可厚非,哪里都是一样。
而湘雅的近亲,可以扩大到整个湖南省的医疗系统中。一个临床班,一大半是湖南人,这一半中又有一半是长沙人,他们毕业后要么进医学院、要么进医疗系统,或者去卫健委,大家一亮名片都是湘雅的,势必师兄师弟相称。这其中的利害,轻则评优评绩效工资,重则埋没人才,大量的优秀外地考生毕业后留不下来。
在新一期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湘雅医学院又一次失之交臂。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的护理学和获得A-的临床医学,都没有入选,着实让人觉得遗憾。
与其去责备长沙的发展定位,不如首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