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夜情”性爱视频发布到网络
“换脸”伪造不雅照
将女性照片P成裸照上传至色情网站……
近年来
屡禁不止的“网黄”乱象
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令受害者不堪其扰
甚至造成“社死”(“社会性死亡”)
不久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网黄”案件。被告人李某因“一夜情”对象拒绝与其再次发生性关系,出于报复心理,将偷拍的包含完整人脸信息的被害人私密视频,上传至境外色情网站,并使用具有侮辱性质的名称命名。事件被害人因被熟人通过视频认出才得知此事,当即报警。
警方查明,李某除上传被害人私密视频外,还在境外网站上传其与另外5名女性发生性关系时拍摄的无面部等个人识别信息视频42条,点击量总计达9000余次。
公安机关将李某以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审查后依法追加认定李某涉嫌侮辱罪,以李某涉嫌侮辱罪、传播淫秽物品罪一并提起公诉,得到法院判决支持。
近年来,此类“网黄”案件时常发生。2023年9月,黑龙江齐齐哈尔网警通报,犯罪嫌疑人盗取9名女生生活照、网课截图等日常照片,配以露骨且极具侮辱性的文字,并加以性暗示、软色情网络图片,连同受害者联系方式一并发布至境外淫秽色情App交友栏目,导致受害人多次接到骚扰电话。
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余晓杰表示,此类行为严重侵犯被害人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益。案件发生后,部分网民以“被害者有罪论”观点将犯罪原因归结于被害人生活不检点、不自爱,由此形成的舆论压力给被害人带来二次伤害。
尽管这些案件都得到了侦破
但针对“网黄”侵权案件
司法领域仍存在
打击难、调查取证难
和舆论影响消除难等维权困境
法律适用存争议
打击难度大
目前,理论与实务界有观点认为,针对违背他人意愿传播能够识别被害人身份信息的私密视频的行为,可以侮辱罪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起诉。但在实践中,这两个罪名分别存在维权门槛高和入罪标准高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邢赛英表示,侮辱罪的入罪标准需达到“情节严重”,侮辱罪从自诉转为公诉,更需要“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在以往案件中,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认定标准模糊,致使大部分案件无法启动公诉程序,而自诉需被害人自行搜集证据开展诉讼,被害人往往担心耗费巨量时间、精力而却步。
如果考虑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论处,需根据相关个人信息重要性、对人身财产安全的影响及程度、行为人获取个人信息手段、个人信息是否被用于犯罪等判定行为是否属于“情节严重”,对“网黄”案件行为人发布较少数量可识别个人信息的私密视频,是否达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严重”的入罪标准,业界存在较大争议。
境外传播、网络发酵
调查取证难
基层执法人员表示,“网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常将被害人私密视频上传至境外色情网站,这些网站的服务器在境外,侦查机关无法从后台提取播放量、转载量等关键证据,加大了调查取证的难度。
如果被害人自行查证,更是难上加难,不仅要违规“翻墙”至境外网站查看视频情况,还无法证明视频由何人上传。基层办案民警表示,“网黄”案件中,谣言、视频、图片等侵害信息,短时间内在网络大量传播并反复发酵,信息源头难以查找,可谓“造谣张张嘴,核实跑断腿”。
罪名错配
舆论影响消除难
在以往司法实践中,对“一夜情”或伴侣在网络公开传播私密视频,一般以传播淫秽物品罪论处。
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闵亚莉说,传播淫秽物品罪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所造成的危害是扰乱社会秩序,此罪名没有明确的被害人。但违背他人意愿拍摄、上传其私密视频,行为不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更损害被害人隐私权、名誉权等人格权。如果将上述行为认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罪,不仅无法让涉案人员被认定为被害人,还会将其污名为淫秽视频的“主角”,导致“社会性死亡”,难以全面保障涉案人员合法权益。
对“网黄”犯罪分子亮剑
如今,随着互联网覆盖面不断扩大,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案件愈发增多。显然,司法机关在办理李某案中,在认定传播淫秽物品罪的基础上,追加认定侮辱罪,不仅释放严厉的警示信号,更保障了被害人的诉讼地位,赋予被害人司法救济权利,从法律层面实现“去污名化”,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完善司法解释或规范性文件,明确适用门槛较低的入罪标准,体现从严打击的态度。例如本案中,检察官建议通过司法解释或规范性文件明确适用标准,如降低侮辱罪自诉转公诉门槛、明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认定标准等,为被害人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法律救济。
“女性私密部位及私密活动具有比其他公民个人信息更高的隐私期待,因此民法典规定该类信息的获取方式需要比一般信息更为严格——明确同意。此外,人脸信息具有高度的可识别性,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起来识别特定自然人的身份,属于刑法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陈碧。
此外,加强普法宣传,强化“网黄”犯罪源头治理也尤为重要。邢赛英建议,通过以案释法、多元普法等方式,发挥执法办案的规则引领、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作用,教育引导网民自觉守法,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来源:青春深圳综合整理自半月谈、央视网、新华每日电讯、法治日报)
上一篇:乒乓球运动后如何进行放松和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