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嘹亮,誓言铿锵;青春闪耀,信仰永恒。11月12日至13日,“强国复兴有我”2025年首都高校新生教育主题“大思政课”举行。这堂“大思政课”突破传统形式,融合戏曲、歌曲、音乐剧、情景剧、舞蹈短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课程集中呈现了“‘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的育人成果,生动彰显了首都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的精神风貌。
据了解,自2023年以来,北京市连续3年深入实施“‘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推动首都高校人才培养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向赋能。该计划围绕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书香行七大类别,已开展4000余场活动,覆盖首都33所高校40万大学生,开创了文化育人新格局,打造了立德树人的“北京样板”。
青春足迹与京城文脉
同频共振
2023年5月,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创新推出了“‘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立足首都文化资源禀赋,坚持“送进去”与“请出来”相结合:一方面将优秀文化资源送进高校,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参与首都文化建设,打造覆盖面广泛、注重创新与实践的“大思政课”,融通情感与信仰、知识与能力、学术与创造等多个维度,在进一步坚定青年学子理想信念、夯实文化自信根基的同时,有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首都文化建设的双向互动、双向赋能。
每年,行动计划都持续推出新项目、新内容与新形式,使得文化供给愈发充沛,覆盖面也更加广泛。
在2023年的行动计划中,1000余场活动覆盖了16所试点高校的20余万名师生,创作了400余件文创“潮玩”,并编写了《新青年觉醒年代研学行专号》等6部书籍……主办方为大学生提供了分量十足、品类齐全、营养丰富的文化“京味大餐”,将首都悠久的历史积淀与丰厚的文化资源,送到了高校与青年学生之中。
2024年的行动计划形式更为多样——新增了古籍修复、展览策划、广播电视节目拍摄等多种参与形式,让更多学生从参观者、体验者转变为参与者、建设者,在欣赏文化之美中涵养文化情怀、厚植文化自信。
覆盖面持续扩大是2024年行动计划的又一亮点。社科研究单位、各类文艺院团、百余家文博场馆、数十家文化产业园区广泛参与;参与高校由2023年的16所拓展至26所,均衡覆盖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实现了从“点”到“面”的显著提升。
2025年的项目内容则更为丰富。行动计划增设了“基层思政创新实践”“考古发掘”“长城志愿者”“文博心航”等创新活动,进一步丰富了项目内涵。同时,文化资源也更加丰富。行动计划纳入了更多可供参与体验的文化新地标,将国家速滑馆、北大二院旧址、亮马河滨水空间等热门打卡点位纳入活动路线。在“文艺行”活动中,结对院团数量由去年的9个增加至13个,新增了评剧院、杂技团、木偶剧院和河北梆子剧团,进一步丰富了文艺品类。
此外,2025年的行动计划设计了更多参与度高、体验感强,且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活动。具体形式有文化骑行、影视文化展演、戏剧影视服装秀、诚信拍客节目录制等。同时,行动计划还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一重要节点,策划并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
“七大行动”引领学子
扎根京华大地
2025年度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书香行七个大类,开展26个项目、61项具体实践活动。
其中,“信仰行”通过参加榜样进校园讲实践、学生进基层宣讲等活动,让学子亲身体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红色行”包含“觉醒年代”研学行、“青春拍客秀”等项目,结合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视频我来拍、红色展览我来看,引导高校学生参与首都文化建设。
至今,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景明还清楚地记得,2023年第一次参加“信仰行”时的震撼,那是一种来自思想深处的共鸣。马景明和同学们在宿舍模拟知识竞赛,大家互相出题查漏补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和知识竞赛,他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4年,马景明在现场聆听了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的报告会。宣讲团成员用平实语言讲述着自己立足岗位的本心、为民服务的初心和决心。“那一刻,我发现书本上的理论并不是枯燥的,它们有了现实的依托。这也让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我思考,自己该如何理解和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定位。”马景明说。
据介绍,“信仰行”项目已进入第3年,形成了“理论+故事+文艺”的特色宣讲形式。其中,理论微宣讲部分,大学生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新时代大学生好故事部分,主要展现青年学子挺膺担当的精神风貌;文艺展示部分,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和创新思维,结合宣讲主题开展文艺表演。
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如何为基层治理注入新色彩?党建引领如何与新就业群体实现温暖同行?在2025“京彩文化·青春绽放”红色行“把论文写在京华大地上”项目中,中央民族大学的团队正用实际行动寻找答案。他们深入基层肌理,融入京华烟火,致力于破解超大城市治理的微观密码。
听驻站社工分享外卖小哥的培训成果与获奖故事,目睹环卫工人与小哥之间传递热水的暖心场景,见证驿站内齐备的应急物资……
当校园思政课上的理论知识与街头巷尾的真实生活相遇,中央民族大学调研团队的研究思路也随之转变:他们不再仅仅撰写单向输出的“关怀报告”,而是开始记录这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在党的领导下,思政引领与组织建设的深度融合,以及新就业群体对属地社会的积极反哺,正是团队在这座超大城市中捕捉到的“研”值高光!
上好鲜活“大思政课”
文化育人成效显著
如今,“‘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已成为首都教育界和文化界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同时也是各校上好鲜活“大思政课”的有力抓手。
“小人物从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我们作为当代青年,站在青春的十字路口,理应做好迎接新时代的准备。”
“通过读书实践,我深切体悟到伟大信仰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在社会大课堂中收获了别样的成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我们!”
参加信仰行活动后,北京工业大学的同学们写下了这样的感悟。
“依托信仰行生动丰富的活动,我们创新育人机制,让京华大地成为‘大思政课’的最佳课堂。”时任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沈自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享道,“这些文字所散发出的热情和温度,也让我深深地体察到信仰行活动对同学们的深刻影响,更加坚定同学们奉献国家发展、服务首都建设的使命和担当。”
在“强国复兴有我”2025年首都高校新生教育主题“大思政课”活动中,中央戏剧学院2022级舞剧表演班学生毛长俊参与了《逐浪者》《我们的课堂》两个节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在演出中深切感受到不同时代背景下青年学子始终如一的蓬勃生命力与责任担当。
“这次演出将思政理论与专业表演深度融合,让我们能用肢体语言,通过力度、节奏和姿态去传递情感,用舞蹈打破语言壁垒,让观众在纯粹的身体律动与音乐共鸣中,获得属于自己的解读空间。这种情感的传达极具沉浸感与感染力。”毛长俊说。
在2025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上,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表示,经过两年精心打造,该行动计划已取得丰硕成果,成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文化大思政课”的“北京样板”。
他要求,各高校要提高站位,把深入实施行动计划作为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途径,与“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等工作紧密结合,与教育教学改革融为一体,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打造更多原创性的北京文化品牌。他强调,各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青年学子多走出校园,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强本领,使这堂青春“文化大思政课”成为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金课”。此外,他还指出,各高校要加强与宣传文化系统及相关单位的沟通协作,充分挖掘优势资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和宣传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