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杨芮雯 赵奕摄影报道
四川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坐拥全球最大且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近75%的大熊猫在此栖息繁衍。
11月20日至22日,以共护熊猫家园、共建美丽世界、共享开放机遇为主题的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在成都空港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球多位熊猫伙伴亲临现场,聚焦大熊猫保护核心议题,分享大熊猫及生态系统保护成功经验,共探濒危物种保护国际合作与绿色发展可持续路径。
工作人员正在照顾熊猫 图据“ipanda熊猫频道”微信公众号
在参会嘉宾眼中,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萌宠代表”,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友好使者”,跨国产学研协作、技术互通已成为全球共识。聊起大熊猫保护,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熊猫粉”,道出了满心热忱与务实思考。
谈喜爱:
吸引全球伙伴加入熊猫保护行列
他在动物园建了一座中国村
“为什么外国人都喜欢大熊猫?因为它们憨态可掬、外表可爱,还是素食主义者。”比利时天堂动物园园长埃里克·董博笑着给出答案,在他眼中,大熊猫不仅是可爱的生灵,更是联结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纽带,吸引全球伙伴主动投身保护事业。
利时天堂动物园园长董博
受父母影响,董博自幼热爱中国文化,199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植物园初见中国园林之美便深受触动。在他主导下,天堂动物园内一座4.5公顷的中国园逐步建成,雕梁画栋、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宛如一幅水墨画卷,从大熊猫园通往中国园的石板路上,朱红色仿古牌楼上镌刻的“中国梦”三字格外醒目,如今这里已成为动物园核心景观,吸引海量游客驻足。
比利时为迎接大熊猫所建的“中国园” 图据“ipanda熊猫频道”微信公众号
作为为数不多同时拥有5只大熊猫的境外动物园,天堂动物园始终以熊猫为纽带搭建文化与合作桥梁。埃里克·董博说:“大熊猫打开了一扇门,一扇了解中国文化与智慧的门。”2024年6月,园内出生的大熊猫“天宝”“宝弟”“宝妹”启程回国时,董博特意举办“你好世界!——中国彩绘熊猫全球展”送别,他坦言,正是这些中国大熊猫,让比利时游客沉浸式感受丰富中国文化,也让更多人因热爱而加入大熊猫保护行列。
利时天堂动物园园长董博
“我本身是兽医,对动物有着天然的热爱。”德国柏林动物园园长安德烈亚斯·克尼里姆同样在访谈中表示,也正因这份初心,他认为在全球推广和分享大熊猫保护知识与经验尤为重要,既能让更多像大熊猫这样的“明星物种”被世界关注,更能凝聚全球生态守护的合力。
谈保护:
数字赋能栖息地
四川经验享誉国际
“大熊猫曾一度濒临灭绝,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保护成功范例之一。”
非洲联盟委员会前副主席伊拉斯塔斯·姆温查率先点赞中国保护成效。他提到,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中国通过保护竹林生态、建立60多个自然保护区、推进科学研究和繁育项目,助力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恢复至1860多只,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成为全球物种保护的重要里程碑。
这份成果的背后,既靠扎实的保护实践,也离不开创新技术支撑与经验积累,更吸引着全球同行携手共建。
在姆温查看来,数字技术应用是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必然趋势,其强大且非侵入性的特性,既能守护大熊猫及周边生态系统,更能搭建数字旅游可持续新模式。搭载热成像和高分辨率摄像头的无人机,可快速巡查偏远难抵区域,及时排查偷猎、森林火灾等风险,效率远超地面巡查团队;同时数字技术能打造可共享的保护内容,进一步凝聚全球力量、扩大保护影响力。
中国大熊猫保护的先进经验,更成为跨国生态合作的重要纽带,被多国同行借鉴学习。
同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印尼拥有苏门答腊虎、婆罗洲猩猩等珍贵濒危物种,2017年抵达印尼的大熊猫“彩陶”“湖春”,不仅在茂物动物园健康成长、传递欢乐,更拉近两国人民情感,为双方保护协作铺路。
“保护大熊猫的经验,我们从四川学了很多。”印尼野生动物园创始人詹森·马南桑感慨,即便凌晨一两点遇熊猫养护方面问题咨询中国专家,对方总会及时耐心回应,这份专业与热忱令人动容。近年他多次赴大熊猫基地调研,直言四川在人工辅助生殖科研协作方面经验尤为珍贵,目前印尼已借助冻精技术保存多个濒危动物基因,两国更聚焦熊猫繁育生殖领域深化合作,全力守护生物多样性,詹森还现场透喜:“中国旅印大熊猫即将迎来好消息。”
印尼野生动物园创始人詹森·马南桑
四川熊猫保护经验的务实与高效,同样让马来西亚收获满满。国家动物园天然资源及环境永续部野生动物和国家公园局副总监达图·法赫鲁尔·哈塔·本·穆萨坦言,过去4-5年里,马来西亚成功繁育3只大熊猫,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国专家的悉心指导。
“我们一直得到成都大熊猫基地的帮助,受益匪浅。”
德国柏林动物园园长安德烈亚斯同样直言,目前柏林动物园相关专业水平已达50%—80%,但真正的顶尖专家仍来自成都,四川对熊猫保护的经验和专业,早已获国际同行广泛认可。
谈传承:
保育+教育齐发力
熊猫情怀需凝聚全民力量
“不光保育,还有教育。”
香港海洋公园动物及保育执行总监祝效忠强调,大熊猫保护从非单一物种保育工作,更离不开公众教育深度参与,唯有让更多人了解、热爱,才能凝聚全民守护的强大合力。
香港海洋公园动物及保育执行总监祝效忠
他坦言,受全球气候变化与部分人为活动影响,不少公众因动物保护知识匮乏,无意间破坏栖息地、影响物种存活,这种“不知情的伤害”更令人惋惜。而破解之道,在于以通俗方式传递保护理念,引导公众主动参与,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生态守护的一分子,唯有如此,保护工作才能行稳致远、成效持久。
回忆香港与大熊猫的相伴时光,祝效忠满是感慨。1999年大熊猫“安安”抵达香港海洋公园,不仅开启了两地与“国宝”的温暖缘分,更推动当地大熊猫科普教育落地深耕。“从‘安安’到来起,我们就整合动物学、生态学专业资源,带公众科学认识大熊猫,既科普饮食习性、生活特点,还安排近距离观察保育员工作,让大家直观感受熊猫的可爱与珍贵。”
除常规科普外,团队更巧思创新:收集熊猫粪便加工成纸张,让公众通过触摸使用,直观了解熊猫消化系统与食物构成,进而感知环境保护重要性;每年举办大熊猫生日会、线下见面会,搭建公众与熊猫的情感纽带,让保护理念扎根心底。“去年大熊猫盈盈产下首对香港本土诞生的龙凤胎‘加加’‘得得’,消息一出全民欢腾,老人孩子都关注它们成长、专程探访,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情感连接的力量。”祝效忠说,全民热爱的氛围让大熊猫保护成为共同牵挂,也让科普教育更易推进、成效更著。
值得一提的是,“安安”不仅陪伴香港民众20余年,更留下珍贵科研财富——它是全球最长寿雄性大熊猫,享年35岁(相当于人类105岁)。晚年时,香港海洋公园团队全程记录其生活状态,专项研究年长熊猫养护,形成详实数据,清晰呈现大熊猫老化身体变化与疾病规律。祝效忠表示,期待深化保护团队研究成果交流,为全球年长濒危动物保护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