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后苏炳添向观众致意。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20日晚,广东奥体中心的气氛更加热烈。观众席比往常更早坐满,田径赛场最后一个比赛日,本就将现场情绪堆到顶点,更何况这还是苏炳添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战,万众瞩目。
经过激烈比拼,广东队最终获得男子4×100米接力第四名。赛后,苏炳添在跑道上正式宣布“挂靴”。
谢幕告别仪式上,他说:“四年我坚持下来了,是因为不想无端端、没有声息地和大家说再见。能坚持到今天,在我的家乡和大家说再见,我感到非常荣幸。”
他讲话时,现场保持着安静;每当他说到一个段落停下,观众就会送上掌声和呼声,节奏克制而整齐,透出对这位老将最直接、最朴素的尊重。
赛前,36岁的苏炳添早已明确,这届在家门口举办的全运会将是他职业生涯的谢幕之战,为了以圆满的方式告别赛场,他又坚持四年、专注备战,本次仅参加4×100米接力一个项目,并主动调整至第一棒。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26日在山东日照举行的2025年全国田径冠军赛男子4×100米预赛中,苏炳添带领广东队跑出38秒60,不仅夺得小组第一,更打破沉寂12年之久的广东省纪录。
当晚广东奥体中心的混合采访区,迎来全运会田径项目开赛以来最为拥挤的一天,记者从看台一路往里赶,层层排队,通道被堵得水泄不通。苏炳添刚走进来,周围的录音笔和话筒就伸了上去,大家想提问,又怕抢不到位置,现场很是“混乱”了一阵。
苏炳添在回答记者所问时,认真分析了自己在应对弯路时的发挥、以及交接棒的不完美表现。这份充满细节的总结,展示他对技术细节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
职业生涯里,他以小卷尺闻名——训练时、比赛前,他会用它去量起跑器的摆放距离、角度、踏点位置。他不把这些当故事,只认为这是短跑运动员应做的功课。多年来,他通过不断记录、分析、修改,把很多细节磨得很细,科学训练逐渐成了他维持水准的底气。训练之余,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几篇论文,把自己在速度训练上的思考系统化。
在成就上,他留下了足够明确的坐标:2015年尤金站跑出9秒99,成为首位跑进10秒的亚洲百米选手;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以9秒83刷新亚洲纪录;随后又因递补获得东京奥运会4×100米接力铜牌,写下中国队在该项目的最好成绩。他在告别仪式中还提到:“10秒的壁垒,是我们觉得亚洲能不能突破的成绩,但是我们一步步做到了,我们是可以突破10秒的。我们是可以站在奥运会决赛赛场的。”
如今,他的另一重身份也越来越被提及——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教师。竞技场上的积累,他正在课堂上继续分享。
结束采访时,有记者问他之后的计划。他说:“我不会离开我热爱的田径领域。我将继续钻研、学习,帮助更多喜欢短跑的孩子实现梦想。”
赛后宣布“挂靴”后,苏炳添一直光着脚完成20余分钟的混采,这个细节本身,就足以看出他对这片土地的真挚情感。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