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清朝12位皇帝中,政绩最为杰出的,非康熙大帝莫属。康熙年仅16岁时便智勇双全,成功除去了权倾朝野的权臣鳌拜,之后又亲自平定了三藩之乱。此外,康熙还在东北打响了雅克萨之战,成功击退了想要入侵中国东北的沙俄,并签订了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个真正平等的条约——《尼布楚条约》。 如此显赫的功绩使得康熙被称为千古一帝。按理来说,康熙应该是非常开明的。在许多关于康熙的影视剧中,也常常塑造出他为国为民、体恤百姓的形象。比如在《康熙微服私访记》里,我们常看到他关心百姓疾苦,亲民爱民,展现出一个理想的好皇帝形象。的确,康熙在治理百姓方面的成绩不容小觑,否则也不会开创出康乾盛世。然而,康熙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他非常多疑,这与他童年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康熙的父亲顺治帝因为董鄂妃的去世,深受打击,变得萎靡不振。顺治不仅不关心朝政,甚至对自己的儿子——即康熙,也漠不关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自幼便在母亲孝庄皇太后的辅佐下长大。正是孝庄皇太后的悉心辅导和支持,才使得康熙最终能够顺利登基。因此,康熙从小就非常依赖孝庄,而对周围的大臣和亲信始终保持警惕。可以说,只有孝庄是康熙最为信任的人。 康熙的这种多疑性格,最终也影响了他与自己的众多皇子的关系。在康熙去世后,皇位继承问题引发了九龙夺嫡的局面,造成了巨大的政治混乱。这种多疑的性格还让康熙身边的侍卫和大臣们也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一言一行引起皇帝的不满,进而招致杀身之祸。所谓伴君如伴虎,这句古话便是形容当时朝中臣子的心情。 康熙身边就有一位侍卫,因过于谨慎,最终丧命。这件事的经过如何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根据《清宫密档》中的记载,1698年秋天,康熙带领文武百官前往木兰围场打猎。当时,康熙猎得满载而归,心情格外愉悦。突然,康熙产生了下象棋的兴趣,于是便拉着身边的近臣李光地一起下棋。李光地在康熙身边已经服侍多年,深知康熙的脾性,棋艺也十分精湛。于是,他在棋盘上屡屡取胜,令康熙感觉十分轻松愉快。 然而,赢得太多次也让康熙觉得有些乏味,于是他决定换一个人来下棋。这时,百官们纷纷上场,但无一人能击败康熙。看到这种情形,康熙终于掏出了一个杀手锏,对大家说:谁能赢我一局象棋,我当场赏赐黄金百两,并晋升三等爵位。 这时,一位侍卫自告奋勇,愿意与康熙一较高下。康熙大喜,赶紧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侍卫答道:末将名叫那仁福。 康熙听后非常高兴,说道:原来是满族人啊!于是,他在棋盘前坐下,准备和那仁福一决胜负。没想到,这位那仁福对下棋极为认真,完全没有放水的意思,反而让康熙连连处于下风,节节败退,满头大汗。旁边的官员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向那仁福投去暗示,希望他手下留情。 眼看着康熙即将败下阵来,那仁福依然毫不动摇。就在此时,康熙的太监轻声在康熙耳边说道:陛下,刚刚有一头白色的麂子跑过去,要不您去看看?康熙从未见过白色的麂子,听了太监的提醒,立刻兴致勃勃地答应了,于是告诉那仁福:你就坐在这里等着,我去去就来,咱们再继续下。 然而,等到康熙追到麂子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他完全忘记了和那仁福下棋的事情,直接回了行宫。直到半个月后,康熙突然想起此事,立刻派人去寻找那仁福。结果,大家找到的那仁福仍然跪坐在棋盘边,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 原来,那仁福误以为康熙让他等待是为了惩罚他没有让步,于是他一直跪坐在棋盘旁,连动也不敢动。没想到,康熙根本忘记了这件事,而那仁福却在孤独中因饥饿而死。康熙得知此事后非常懊悔,他表示非常愧疚,甚至说出了君而无信,何以为君这样的话。他不仅兑现了承诺,给予那仁福家人百两黄金的赏赐,还追封了那仁福的官位,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康熙身边的政治氛围是多么的紧张。在此后的日子里,康熙逐渐意识到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开始改变自己对待臣子的态度。至于具体的改变效果,只有当时的臣子们才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