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闽侯县洋里乡绅带村,被一片浓郁的绿意包裹。山风拂过,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随风轻曳,一颗颗饱满圆润的油茶果从墨绿的枝叶间探出头来,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村民们背着竹篓,双手在枝丫间灵巧地翻飞,将沉甸甸的果实采撷入篓,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这幅生机盎然的丰收图景,很难让人联想到十多年前这里是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
“以前这些山头长满了杂草和灌木,经济效益很低。”站在郁郁葱葱的油茶林中,闽侯县绅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常务理事陈飞向记者讲述了这片土地的变迁。
转变的契机始于2006年。当时,村里几位带头人看到家乡土地撂荒、乡亲们收入微薄,一股改变现状、绿化荒山的想法在心中萌发。他们发现,洋里乡的山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被誉为“东方橄榄油”的油茶。于是,绅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诞生了。
如今,近700亩的油茶林在山坡上铺展开来,曾经的荒山真正披上了绿装,也蕴藏了金色的希望。
油茶树栽下了,如何让它茁壮成长、高产稳产,是摆在合作社面前的新课题。单靠传统的种植经验远远不够,他们选择向科技借力。
在闽侯县科学技术协会的牵线搭桥下,合作社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油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专家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这片油茶林里。
科技的“金钥匙”有效地打开了油茶的丰收之门。今年的丰收便是最好的证明:预计采摘90吨左右的青果,可榨出约5吨纯净的山茶油,年产值有望突破80万元。
为了提升产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合作社引进了先进的低温冷榨和精炼设备。“这套设备能更好地保留山茶油中的天然营养成分,比如维生素E、角鲨烯等,而且油质更清澈、口感更纯正。”陈飞介绍。经过精炼和精心包装,原本“土气”的毛油,摇身一变成为货架上备受青睐的高端食用油、美容护肤品的优质原料。每一道工序的打磨,都在为“黄金果”增添更高的附加值。
油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合作社的账面上有了可喜的数字,更带动了绅带村及周边乡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在油茶采收旺季,合作社需要大量的人手进行采摘、分拣和初加工,这为周边村民,特别是留守在家的妇女和部分中老年劳动力,创造了宝贵的“家门口”就业机会。
“采茶果一天能挣100多块,一个采收期下来,能多收入3000多块钱。”正在林间采摘的村民李大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既能照顾家里,又不耽误农活,还能挣到钱,这日子更有奔头了”。昔日的绿叶子,真正变成了村民们口袋里的红票子。
“接下来,我们计划联系专家,定期为合作社成员和周边种植户开办油茶技术培训班。”陈飞说,要让更多种植户掌握核心技术,这样才能带动整个洋里乡的油茶产业提质增效,拥有更强的区域竞争力。(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程恩慧 邓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