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于1934年加入红军,一直在部队服役直到1950年才复员回乡,整整16年,这段时间是革命历史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他不仅资历深厚,还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邓子恢、张宗逊等许多老一辈领导都曾在不同场合赞扬过他,称他为机智勇敢的战士。虽然他在军中最高仅担任过一个小连长职务,但他在战功上的表现,毫不逊色于任何将军。 他,就是谢金山,一名机枪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谢金山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复员回乡。在长年跟随部队征战南北,经历过无数次枪林弹雨,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之后,谢金山现在只想着能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950年底,经过国防部批准,谢金山正式脱下军装,回到了故乡。 回到家乡之前,谢金山做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决定。他将陪伴自己多年的那挺机枪系上红绳,送进了国家军事博物院。这不仅是对自己军人生涯的告别,也象征着他对过往岁月的深刻回忆和尊重。 回到家乡后,谢金山娶妻生子,家庭逐渐壮大,夫妻感情深厚,共同抚养了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随着孩子越来越多,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1966年,为了照顾老红军的遗属,组织决定将一些老军人的家庭搬迁到县城,并由县政府统一出资建房,同时安排他们的工作。谢金山也在名单之上,但当他收到通知后,却婉拒了政府的好意。 谢金山深情地说:国家现在还很困难,我们不能搞特殊化,那样反而会给政府带来麻烦。亲戚们得知此事后,纷纷劝他接受政府的安排,认为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身上也有伤,现在家里困难,完全可以向政府求助。有人还说:国家那么大,能被谢家一小家吃穷了?然而,谢金山坚持认为,自己的家庭状况相较于许多老百姓已经很好,实在不行可以从事一些副业,生活问题自己解决。对于亲戚的劝告,他并不在意。 虽然脱下了军装,谢金山回到家乡后,时常会想起自己年轻时参军的往事,甚至梦中也常常重温那些战斗的记忆。说到这里,不禁让人疑惑,谢金山为何最高只当了半年的连长呢? 谢金山1912年出生于江西瑞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22岁那年,谢金山结婚不到20天便毅然参军,加入了红军。当时,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在战场上,谢金山凭借着强健的体魄,勇猛无畏,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因此,首长看中了他,将他任命为机枪手。原本,他只需要在远处压制敌方火力,但他每次开战,都会杀红了眼,直接端着机枪冲锋在前,和敌人展开近距离搏斗。 那时,我军的武器装备不如敌人,机枪的枪管耐火性差,射击时间也有限。谢金山曾多次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只能咬牙坚持,因为他的机枪随时可能过热,变成一根烧火棍。 随后,谢金山参加了艰苦的长征。在这条漫长的征程中,除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还有艰难险阻。在强渡乌江时,谢金山乘坐的竹筏被敌军炮火击中,差点被冲走,幸亏一名来自永新的战友及时救了他。部队行进至雪山时,谢金山的堂叔看着形势严峻,劝他放下武器一起逃命。但谢金山坚决表示:自从参军的那天起,我已经把生死放下了,我宁可死在战场,也绝不当逃兵,更不会丢下我的机枪!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谢金山视机枪如命,任何人都不能靠近他心爱的机枪。曾有一次,谢金山擦拭完机枪后,将其放在树旁自己靠着树休息,结果机枪被救过他的那位永新籍战士不小心撞倒了。谢金山瞬间大发雷霆,甚至想要出手打人,幸好那位战士连忙道歉。 谢金山在战场上经历了许多残酷的战斗,他的老战友和领导都认为他有潜力担任干部,曾有意提拔他,但谢金山始终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机枪。直到1946年,他才被命令到吕梁军区,担任独立团16团三营七连的连长。这个连队大部分是新兵,装备差,战斗力也不足。谢金山为了解决连队没有钟表的问题,他从外面买回几台供奉神灵的烛台,士兵们通过烧香来大致计算时间,这个土办法虽然简陋,却实用得很,甚至其他新成立的连队也开始效仿。同年6月,谢金山带领队伍与阎锡山部队交战。敌军抢占了有利位置,谢金山站在制高点指挥作战,尽管敌人集中火力朝他射击,他依然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成功躲过了攻击。但最终,他还是被敌人打中,子弹穿透了他的左腿。昏迷中,他仍喊道:勤务兵,快把机枪给我,我要冲过去干掉他们! 在随后的治疗中,因当时医疗条件差,医生建议截肢,但谢金山坚持不肯。最后,在张宗逊等领导的强烈要求下,手术成功,谢金山保住了性命。战争结束后,他被评定为二等甲级残废。 复员后,谢金山回归了农耕生活。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给政府增添麻烦。他经常引用叶剑英元帅的话教育孩子:挺起胸膛走路,夹着尾巴做人。谢金山的革命精神和他在战场上拼搏的决心,值得后代人敬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