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提到梁建章,或许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携程集团的创始人,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专攻的还是人口经济学,并且在2012年,就联合三十多位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签署建议书,呼吁停止计划生育政策。
他在2023年出版了《人口战略:人口如何影响经济与创新》,里面详细分析了低生育率会怎么拖累国家发展,这警告一出,网上和媒体上讨论得热火朝天,好多人开始琢磨中国人口到底怎么了,40年后印度人口将是中国的3倍。
这是为什么?印度人口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朝日本“看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其实梁建章的警告可以拆成三重警报,细看来一层比一层扎心,一层比一层紧急,第一重警报是朝向我们内部的,我们正在滑向一条危险的轨道,而这条轨道的终点就是今天的日本,一个正在被老龄化拖入停滞的国家。
别觉得这事还远,就在2024年,我们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2成,梁建章更是推算,再过十年,到2035年,这个数字恐怕会直接冲破3成的大关。
这冷冰冰的数字意味着什么?我们看看日本就知道了,七十多岁的老人家还在开出租车,整个社会都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疲态,梁建章甚至做了个让人后背发凉的推演,现在这批90后未来可能得一直干到七八十岁才能退休,这背后是因为养老金体系压力山太大。
更让人揪心的是,我们可能正在错过最佳的政策干预窗口,日本就是前车之鉴,他们的人口负增长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虽然之后也砸了不少钱搞补贴,但为时已晚,不想生的观念已经成了整个社会的惯性,怎么都拉不回来了。
回头看看我们自己,2015年才全面放开二孩,2021年又跟进三孩,政策调整的步子似乎总慢了半拍,现在各地零零散散发的那点育儿补贴,效果也是杯水车薪,我们是不是也在重蹈日本“动手太晚”的覆辙?
印度带来“焦虑”
如果说第一重警报是内省,那么第二重警报就来自外部的强烈对比,印度的蓬勃朝气则清清楚楚地照出了我们正在流失的某些核心优势,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2023年印度人口正式超过中国,成了世界第一。
更关键的不是总量,而是结构,印度的人口结构非常年轻,2020年时,他们的生育率还有2.05,非常接近维持人口自然更替的水平线,这种反差有多强烈?联合国预测印度的人口将在2064年达到17亿的峰值。
而梁建章最悲观的预测是,如果我们这边听之任之,生育率持续在1.0以下徘徊,那么到那时,中国的人口可能已经萎缩到只有五六个亿,他那个“三倍论”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引以为傲的“世界工厂”地位根基是什么?是过去几十年源源不断的年轻劳动力,但现在这个基础正在瓦解,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将从超过8亿下降到7.5亿。
梁建章还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别以为有了人工智能就万事大吉,任何前沿科技的创新和突破,都需要一个足够庞大规模的年轻人群体去支撑,去消费和迭代,印度的潜力恰恰就在这里。
他们不仅有庞大的年轻劳动力,更有一个正在崛起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巨大的国内市场,这构成了对我们长期影响力的直接挑战。
三座“大山”
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现在这么危机?根本原因在于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正把我们牢牢地推向“日本化”的轨道,而不是让我们继续保持原有的竞争优势。
1979年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控制了人口,但也留下了长期的回响,在2000年人口普查时,男女婴的出生比例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19比100,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给今天的婚育市场增添了多少无形的困难。
更现实的是压在当代年轻人身上的“三座大山”,第一座是经济之山,高到离谱的房价,内卷到极致的教育,还有不敢生病的医疗开支,人们养不起孩子,自然就不敢生了,顾好自己就已经很好了。
不仅如此,现在盛行的“996”加班文化,几乎榨干了年轻人的所有精力,尤其是育龄女性,她们在职场上始终要面对一道隐形的歧视门槛,生孩子那可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中断,时间和精力都被无情地挤压了。
而且老一辈“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在年轻人这里已经越来越淡薄,他们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生活品质的追求,这种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解释了为什么简单的发钱补贴,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所以梁建章的警告,实际上是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由人口问题定义的战略十字路口,往左走是内卷、停滞的“日本剧本”,往右看是优势地位可能被取代的“印度挑战”。
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已经不容置疑,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只有954万,这已经是我们连续第三年看到人口总量的负增长,这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做出的选择,也是整个社会必须直面的现实。
出路绝不是强迫谁去生孩子,就像梁建章一直呼吁的那样,真正的解决之道是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改革,为那些“想生”但“不敢生”的家庭,实实在在地“移山清障”,这包括真金白银的补贴、减税,提供普惠的托育服务,改造僵化的职场文化,推广弹性工作制。
但是这无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因为每多一分犹豫,那扇宝贵的机会之窗就又关上了一寸,而这扇窗一旦完全关闭,代价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乃至未来几代人都无法承受的。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