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柳白】
昔日刑场,今日追思。台北马场町,这片曾在20世纪50年代浸染志士鲜血之地,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11月8日下午2时,一年一度的台湾地区“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追思慰灵大会”(秋祭)在此举行。
但与往年不同,此次大会因一位特殊出席者,在岛内掀起巨大波澜: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的到来,让这场追思活动成为岛内舆论对撞的漩涡。
这是蓝营首次以最高层级代表参加此类统派活动。
顶着“敌我不分”“配合统战”的攻击和施压,郑丽文在活动后接受采访时强调,“二二八”事件或“白色恐怖”时期的历史不应沦为政治斗争的廉价工具,这段历史属于所有台湾同胞,而面对悲情历史,应该寻求和解,而非恶意撒盐、扩大裂痕,应该尊重和还原历史真相。
郑丽文此行阻力重重,也收获了不少赞许。有国民党党内人士表示,连战当年的大陆破冰之旅成功打破两岸僵局,具有历史意义,如今郑丽文的决定也完全正确,这一举措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一步,旨在化解两岸敌意、促进和平发展,应当为她点赞。
2025年10月18日,台北市马场町纪念公园内景象。IC Photo
“勿为政党利益抹黑历史”
马场町纪念公园,正是热播剧《沉默的荣耀》中,吴石、朱枫、陈宝仓等人牺牲的历史现场。
这种公开标志性的秋祭大会自1993年起每年举行。今年活动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两岸同心,振兴中华”为主题,邀请多位过去因“匪谍案”“思想罪”受迫害者的家属及各界代表参与。
主办方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中午发表4点声明,强调秋祭纪念的志士,包括台籍在内不分省籍的白色恐怖牺牲者,他们以生命承担理想,追求民族和解与社会公平。他们的牺牲,是对社会正义与和平的警醒,也是后人必须铭记的历史教训。
下午的秋祭在台北市万华区马场町纪念公园(水源路及青年路口)举行,郑丽文、受难人代表、烈士遗族代表、社会代表、青年代表分别致词。
接着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向在台牺牲烈士致敬,和平歌咏队献唱、和平朗诵队朗诵,与会者向人民忠魂牺牲烈士及往生同志献花。
举行秋祭的台北市马场町纪念公园,在1940年代末期至1950年代初期为枪决政治案件当事人的主要刑场,由宪兵第四团负责执行,受难者家属到此都难掩悲伤。
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表示,这项一年一度的秋祭从1991至今第35年,马英九担任台北市长期间曾出席。最多时全台有近3千人出席。
活动现场播放起了大陆的哀乐。
郑丽文在活动致辞中说,台湾在过去因为大环境背景,经历了长年的戒严,“这一段和解、面对历史的过程,举步维艰、断断续续直到今天。”
此外,对于活动中设有“纪念情报工作人员吴石等人”流程的传闻,她在致辞时特别澄清,这场活动遭到外界恶意曲解,“从未以吴石等人作为主要祭悼对象”。
她在活动后对媒体时表示,“二二八”或“白色恐怖”都是非常严肃的历史议题,不应带有任何政治偏见,而应尊重并还原历史真相。
“二二八”事件是1947年台湾同胞发起的反抗国民党当局专制腐败统治的爱国正义行动。然而,近年来民进党等势力为谋取政治私利,刻意歪曲事件本质,将这场爱国民主运动篡改为“台独起点”,制造两岸对立。
郑丽文举例,像共产党人陈明忠先生在少年时期就投入“二七部队”,武装对抗国民党当局,但他从未主张“台独”,民进党后来所进行的扭曲、片面、错误的历史论述,完全是偏颇的。
11月8日,郑丽文出席秋祭活动。
郑丽文表示,希望各方不要再为了选票考量,也不要为了政党利益去扭曲、简化过去的这段历史。这段历史属于全体台湾人民,它不是某个政党的专利,不是某个政党的遮羞布,更不是某个政党的利刃,用来刺杀心目中的敌人。
她最后总结说,面对“二二八”与“白色恐怖”这段悲情的历史,真正应该追求的是和解与抚平伤痕,而不是在伤口上恶意撒盐、扩大裂痕、加深对立。那样做与纪念“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主办方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长期关注“白色恐怖”受难者权益,与台湾劳动党关系密切,而劳动党被普遍视为岛内统派重要力量。
担任过互助会总会长的吴荣元,就是现任台湾劳动党主席。20世纪70年代,他因秘密筹组成功大学共产党组织,曾被判过死刑与无期徒刑,后遇减刑并出狱。
他早前表示,郑丽文当选的最大意义,在于打破了台湾岛内“维持现状派”的整体性,当前台湾社会的主流认知正逐步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解有利民生”,这将为统一方向的发展创造更稳固的社会基础。
绿营大做文章:满满都是统战
郑丽文此番行程,引发一众绿营人士破防,疯狂“抹红”。
譬如民进党发言人戴玮姗今日声称,郑丽文上任后的公开行程竟是“向在中共从事情报工作的人士致意”,认为此举等同于接受大陆的历史叙事并配合统战工作,混淆了敌我界限,质疑其是否“肯定相关行为”。
另一位该党发言人卓冠廷的指责,更令人啼笑皆非。
此人揪住郑丽文公布的邀请函细节不放,宣称其“满满都是统战”,依据是邀请函中使用了“岛内‘台独’政客”“挑动敌意”“制造恐慌”“两岸兵凶战危”的措辞,仿佛大陆方面说的话。
可这写的不过是他们不愿承认的现实。
去年10月,“2024年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追思慰灵大会”在台北市马场町纪念公园举行。IC Photo
民进党民意代表吴思瑶同样气急败坏,攻击郑丽文是对“白色恐怖”受难者的“无情羞辱”,宣称“这不是政治思想差异,而是严重的价值偏差”,甚至讽刺郑丽文“干脆加入共产党好了”。
至于国民党内的中生代力量,台北市市长蒋万安的表态,被绿媒视作“蓝营内部出现分歧”。
蒋万安在谈及郑丽文参加追思活动时回应称,“我们认为应该纪念那些捍卫台湾、保卫台湾,为台湾牺牲奉献的前辈”。
针对有报道称“活动侧重纪念中共情报工作者”的说法,郑丽文8日上午指其存在严重误导。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也发表声明强调,相关传言既非本会立场,也绝无此事,秋祭追思,历史的悲剧,不应成为攻击个人的工具,而是要让社会和解,民族共荣。
国民党民意代表徐巧芯8日在出席台北市相关活动时表示,郑丽文可能是出于促进两岸交流的考虑,希望借此机会阐述国民党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郑丽文完全正确,为她的勇气点赞”
纪念活动前一天,郑丽文7日在台北一场研讨会上表示,2008年至2016年,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频繁交流,迎来“春暖花开”。事实证明,“九二共识”可以带来两岸局势缓和、和平交流,国民党会坚定地在正确路线上继续走下去,成为主动的、关键的和平缔造者。
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早前强调,邀请主张顺应民意推动两岸和解、改善民生的郑丽文,希望避免重蹈两岸对峙和断裂的悲剧,台湾不要再用“反共”之名来镇压百姓。
对于郑丽文此番出席活动,国民党前民意代表邱毅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郑丽文参加马场町秋祭活动并与统派人士、政治受难者家属互动,是完全正确的决定。
邱毅
邱毅直言,郑丽文懂得摒弃僵化的反共思维,放下过度的“台湾优越感”。邱毅表示,郑丽文参加马场町纪念公园秋祭活动,不仅遭到民进党攻击抹黑,连国民党内保守势力也提出批评。
但他指出,早在2005年连战开启大陆破冰之旅前,就曾邀请陈明忠到国民党中常会发表演讲。而陈明忠曾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连战此举正是向大陆伸出和平橄榄枝。
此外,邱毅认为,连战当年的大陆破冰之旅成功打破两岸僵局,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当时刚加入国民党并担任发言人的郑丽文,应该深刻理解连战的良苦用心。
邱毅强调,郑丽文明白这一举措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一步,旨在化解两岸敌意、促进和平发展,必须摒弃僵化的反共思维和过度的“台湾优越感”。
他称赞郑丽文与统派人士及受难者家属的互动完全正确,应当为她的勇气点赞。
“希望沉默的荣耀,不再沉默”
20世纪50年代,“白色恐怖”笼罩宝岛。众多追求社会进步与国家统一的两岸志士,被当时的台湾当局逮捕,最终慷慨赴义,魂断马场町刑场。
经过长期搜寻,1993年,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在台北六张犁发现数个受难者弃葬区 。自此,该组织开始连年在马场町纪念公园主办秋季追思活动。
互助会7日对媒体表示,今年适逢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在国际局势风起云涌、中美博弈如火如荼、两岸走向兵凶战危之际,今年秋祭邀请“主张顺应民意推动两岸和解、改善民生”的郑丽文莅临,与政治受难人及牺牲者家属,一同追思先烈,“愿沉默的荣耀,不再沉默;民族的记忆与和解,得以在和平中重生。”
今年秋天,《沉默的荣耀》引发了两岸历史记忆与民族命运的思考。
据统计,当时约有2000名不分省籍的青年志士,因反对内战、要求和平与民族统一而遭牺牲,开启台湾20世纪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幸存者于解严后的1987年成立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并在1991年首次于马场町举办秋祭,公开悼念“白色恐怖”牺牲烈士,直至今日。
《沉默的荣耀》热播引共鸣,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迎来瞻仰热潮IC Photo
在谈到邀请郑丽文的缘由时,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秘书长蔡裕荣接受采访时说,互助会成员都是20世纪50年代“白色恐怖”受难者家属。
他相信这是一个人民和解的过程、两岸和解的过程,避免重蹈两岸对峙和断裂的悲剧,因此邀请郑丽文以国民党新任主席的身份与会,也希望台当局不要再用反共之名来镇压百姓。
对于郑丽文的出席,国民党发言人牛煦庭7日表示,希望人们不要将意识形态套在党主席的每一个行程上,要用开放心态看待,若郑丽文决定出席,会清楚表达立场跟理由,而台湾政治最糟糕的就是先预设立场、扣帽子,如此无助于构建理性政治环境。
只不过,民进党当局真的能理解岛内有识之士的期盼吗?
在《沉默的荣耀》热播后,与统一有关的影视剧在海峡两岸引发广泛关注,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出现献花现象。
有台湾青年表示,通过这部电视剧了解到了两岸关系历史上不为人知的一页,很受触动。
这显然正中台当局痛点。台湾“陆委会”副主委、发言人梁文杰此前回应时辩称,经查献花者多为大陆民众,未发现台湾民众参与。
他坚称,该剧涉及的历史事件,台湾社会已于20世纪90年代通过相关法律程序完成处理,当时涉案人员虽被认定“从事颠覆活动”,但仍以“政治犯”名义列入纪念碑,这类话题对台湾民众已无新鲜感。
民进党当局自诩代表民意,却对岛内求和平、要交流的主流声音充耳不闻,执意操弄“绿色恐怖”与“去中化”戏码,一边高喊“民主”一边筑墙噤声,终究不过一场背离民心的掩耳盗铃闹剧
正如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所言:“越来越多的人追剧寻史、走近英烈,这增进了两岸同胞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勇毅和担当。”
“我坚信,家国团圆,人心所向;台湾必归,势不可挡,先烈们未竟的事业必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