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月28号晚上,重庆工商大学的一间普通教室,下课铃刚响。
大一女生李某因为《经济法》提问答错,被老师当场批评。
20分钟后,她钻进宿舍,把一腔委屈敲成一行字:
“胡老师媚男!”
四个字,连同“刻薄”“双标”一起丢进公众号“工商秘密”,再顺手发了朋友圈。
她没想到,自己会在24小时内,把“年少轻狂”四个字写成热搜。
2.
第二天中午,胡老师直接把截图甩进班级群:
“请拿出证据,否则法院见。”
语气冷,却合规合法。
李某瞬间怂了,删文、道歉、录视频,连用三个“对不起”。
老师回了一句:“法律程序已经启动,不接受口头道歉。”
屏幕内外,一起安静了。
3.
我看完整个来龙去脉,心里不是痛快,也不是心疼,就是——脸热。
谁没干过这事?
上课被老师点名,脸一红,回到宿舍就吐槽“老师针对我”;
上班被领导骂哭,转头在小群里给人贴标签“老色批”“PUA大师”;
发完两分钟爽,之后该干嘛干嘛,从没想过那八个字、十个字,会像钉子一样钉在别人的名字后面。
李某只是把我们都偷偷干过的那点小黑暗,发在了明面上。
4.
有人骂老师“小题大做”,说“跟孩子计较什么”。
可别忘了,老师也是打工人。
“媚男”这顶帽子一旦扣实,他今后怎么带女学生?评职称要不要被翻旧账?
一句没有证据的“网络黑话”,可能毁掉的,是他整个职业生涯。
成年人保护自己的方式,只能是法律。
这不是较真,是止损。
李某19岁,已成年,得为自己的键盘买单,这是社会给她上的第二堂课,第一堂课是《经济法》。
5.
李某在道歉信里写:
“我夸大了老师批评我20分钟,实际只有几分钟。”
一句话,把真相拉回原点。
原来,让我们爆炸的,往往不是那几分钟的批评,而是我们承受不了“当众出错”的尴尬。
她把羞愧翻译成愤怒,再把愤怒包装成“为全体女生发声”,于是自己就站在了道德高地,爽了。
可高地塌下来,才发现下面全是玻璃碴子。
6.
辅导员说“正在处理”,学校没给结论,网友却已提前宣判:
“老师欺负新生”“女生网暴老师”……
两边站队,吵得火热。
我却想起自己大一那年,高数老师当众说“你这脑子怎么考进来的”。
我当时也想发朋友圈骂他“狗”,结果手机没电,回宿舍倒头就睡。
第二天醒来,竟觉得老师说得没错,我确实没复习。
于是我泡了一周图书馆,期末考了85。
现在想起,幸亏手机没电,才留住了我的体面,也留住了对他的歉意。
——原来,很多“深仇大恨”,只要不过夜,就啥事没有。
7.
李某的视频下,有条留言获赞十几万:
“妹妹,别怕,谁19岁没犯傻?但记住,下一次想骂人的时候,先深呼吸,把‘我’放在主语,而不是把‘别人’钉在耻辱柱。”
我觉得这句,比所有“网暴”或“洗白”都管用。
成年和未成年之间,只隔一次“发布”按钮;
负责任和不负责任之间,只隔一句“我查证了吗”。
8.
最后,想对李某,也想对屏幕前的自己说:
老师原不原谅,交给法院;
原不原谅自己,交给成长。
“媚男”两个字已经删了,但希望它在你输入法里永远留下痕迹——
下次再敲出“媚”字,联想词条里先跳出来的是:
“老师,我真的错了。”
那一刻,你就真正从热搜毕业,也从青春里顺利通关。
【注:本文为个人见解,仅供娱乐和启示,不喜勿喷!图片与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