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不仅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杰出军事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通古今的优秀诗人。他尤其热爱下围棋。陈毅对围棋的喜爱不仅体现在个人兴趣上,更在于他对中国围棋事业的关怀和支持。正是在他的推动下,新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围棋人才。 陈毅出生在四川,小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会了围棋,而且棋瘾极大。1920年,陈毅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他遇到了李立三,恰好李立三也是一位围棋爱好者,两人因下棋成为了好朋友。1921年,陈毅等人为了反抗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剥夺留学生的上学权,组织了示威活动,却不幸被军警逮捕并关押。 在监禁期间,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陈毅和李立三找来黑白两色石子,在地上画了一个围棋盘,开始对弈。两人围棋对弈不仅消除了他们的苦闷,还带动了监狱里其他囚犯的气氛。随后,他们被遣返回国,也把这幅“土围棋”带上了归国的船上,成为他们消遣时间的一种方式。 有一次,在船上下棋时,两人因一手棋发生了争执。由于两人都性格急躁,都不愿让步,围观的同学们都被逗笑了。最终,李立三一怒之下,将一盘棋子扔进了大海。过了一会儿,气愤消退,两人又都想继续下棋,但由于没有了棋子,懊恼不已。 1929年8月,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作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的陈毅来上海向他汇报工作。两人为了掩人耳目,又在旅馆里对弈一番,边下棋边讨论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陈毅常常随身携带一副棋子,专门用布袋包好并放在马背上。每当有空闲时,他就会和别人下棋。在他的影响下,新四军的黄克诚、叶飞等人都开始学习围棋。至今,每年新四军的老干部们还会举行一次“陈毅杯”围棋比赛。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有了更多时间来关注围棋事业。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围棋事业也处于低谷。陈毅常常说:“国运盛,棋运亦盛;国运衰,棋运亦衰。”1950年,他在会见围棋名手过惕生时曾表示:“围棋是我国的创作,现在日本的围棋水平高于我们,我们一定要赶上并超越他们。” 作为上海市长,陈毅为老棋手如顾水如、魏海鸿等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他们能潜心研究棋艺。1951年,他还安排过惕生筹建北京棋社,培养年轻棋手。1956年,国家体委计划举办全国棋类锦标赛,但由于围棋参赛人数过少,比赛只能作为表演赛进行。 陈毅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围棋爱好者数量迅速增加。到1957年,围棋终于成为全国棋类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尽管当时参赛的围棋选手只有27人。 1958年1月,陈毅担任外交部长后,在接见新华社记者时发表谈话,强调中日人民的友谊不会被破坏,并希望更多热爱和平的日本民间团体访问中国。1959年,松村谦三带领的日本自民党代表团访问中国,陈毅与他一见如故,成为棋友。两人在会谈之余常常下棋。 陈毅向松村谦三建议,围棋、乒乓球、书法和兰花等文化交流活动可以推动两国关系发展,而无需涉及政治。松村谦三表示赞同,并提出在未来中日两国贸易扩大时,可以通过围棋交流进一步促进友好关系。陈毅欣然同意,这一提议后来被称为“围棋外交”。 1960年5月,松村谦三带领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中国,与中方棋手进行了30局比赛,结果中方仅胜2局、和1局、负27局,尤其是日本棋手伊藤友惠连胜8位中国顶级棋手,令中方颜面扫地。面对巨大的差距,陈毅心急如焚,他在与国家体委主任贺龙的会面中提出:“围棋,以日本为目标,1962年平局,1965年胜利。” 1961年,在陈毅的支持下,中国围棋队正式成立,1962年,中国围棋协会成立,陈毅担任名誉主席。他还亲自为《围棋名谱精选》题字:“纹枰对坐,从容谈兵。研究棋艺,推陈出新。棋虽小道,品德最尊。中国绝艺,源远根深。继承发扬,专赖后昆。敬待能者,夺取冠军。” 陈毅对围棋的关心使得中国围棋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年轻棋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陈祖德和聂卫平。 陈祖德生于1944年,天赋出众。他拜围棋大师顾水如为师,棋艺提升飞速。陈毅听说他后,专门请他与自己对弈。第一次对弈时,陈祖德年仅10岁,在比赛过程中,陈毅赢了他。陈毅对陈祖德表示:“你要学好前辈的本事,争取超越他们。”在陈毅的鼓励下,陈祖德在1961年进入国家围棋队,1962年获得全国个人赛冠军,并在1963年成为第一个战胜日本九段棋手的中国人。 聂卫平也是受到陈毅影响的棋手。他9岁开始学习围棋,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陈毅得知后,专门邀请他与自己对弈,并鼓励他:“我们一定要超越日本!”聂卫平的棋艺进步非常快,在10岁时便赢得全国少年冠军。1965年,陈毅在接见日本围棋代表团时,向他们预言:“再过几年,他就要战胜你们的九段了。” 聂卫平在1976年中日围棋对抗赛中,以6胜1负的成绩战胜日本顶级选手,成为中国围棋的标志性人物。1984年和1986年,他为中国队赢得了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冠军。 陈毅去世后,许多日本围棋界人士表达了悼念。1973年,日本棋院为他追授“名誉八段”,并感谢他为促进中日围棋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在陈毅的影响下,围棋成为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