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纲要,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既定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一部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接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历史,也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五年规划(计划),就读懂了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也就读懂了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系列专栏后,2025年10月起,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专栏,推出30篇理论普及文章,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线,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三线建设。
【本文摘要】
与前两个五年计划相比,“三五”计划分两个阶段,其重心从前期解决吃穿用转向后期发展基础工业,并开启了历时三个五年计划多的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的综合考量,分别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战略布局出发,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目的是加强战备、建设内地工业基地。依据我国地理区域特点,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其中,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为三线。
1964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听取《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时强调要发展基础工业。他阐明了工业和农业、国防工业之间的关系:“两个拳头——农业、国防工业;一个屁股——基础工业;要摆好”,并建议将全国工业布局划分为一、二、三线。他指出原计划对三线注意不够,“要把西南打下基础”,“形成冶金、国防、石油、钢铁、煤、机械工业基地”,“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
随后,西南、西北三线建设指挥部相继成立,以更好地领导、指导和协调三线建设。鉴于当时国家财政状况不太乐观,毛泽东指出搞三线建设不能急躁,要分清主次,量力而行。刘少奇也表示,“不能统统办,只能办几件事”。
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共投入资金两千多亿元,参与人员多达数百万人,几千个建设项目先后拔地而起。据不完全统计,仅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在西南、西北地区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的大中型项目就达300多项,由一线嵌入三线的第一批工厂就有49个。
三线建设形成了多重效应。一是构建了地域覆盖广泛的工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一些省市,诸如四川、西安、重庆等,一跃成为工业门类齐全、机械装备程度很高的地区。
二是改变了我国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基础工业薄弱的历史,涌现出一批诸如攀枝花、酒泉、重庆等钢铁基地,六盘水、渭北等煤炭基地,刘家峡、八盘峡、葛洲坝、乌江渡等水电工程,第二汽车厂、陕西汽车厂、四川汽车厂等大型制造企业,等等。
三是形成了各类生产要素在空间中的全域性流动和集聚效应,由于资金大投入、人员大流入、项目大建设、资源大开发,形成了生产要素的大流动和大集聚,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作为后发型国家和超大地域的国家,从空间角度考虑工业化布局十分必要。三线建设蕴含的建设战略腹地的理念,及其塑造均衡的生产力布局导向,对新时代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