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变革 蓝经推动:探索海洋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蓝海’”论坛近日在福州举行,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150多位代表围绕能源转型、区域协同、技术变革等议题,共同探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新路径、新生态,带来诸多前沿思路。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深化区域协同 注入“蓝色动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协定,为海洋合作搭建了坚实的制度框架。与此同时,海洋经济也成为这些协定落地的重要实践领域,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蓝色动能”。当前海洋合作呈现领域不断拓宽、层次持续深化、内容更加务实的可喜趋势。
同时,挑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九龙治水”现象明显、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尚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国际合作平台较为缺乏等。对此,建议从四个方面构建支撑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国家级统筹协调机制;聚焦重点产业,既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也要制定精准的跨境合作激励政策;搭建多层次合作平台,包括建设合作园区、举办国际展会、组建智库联盟等;完善保障机制,核心是构建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和风险预警平台。
绿色转型 描绘人海和谐新图景
国际能源转型学会会长、国际能源论坛原秘书长孙贤胜:
全球海洋油气开发呈现两大特点:超深水项目成为增长主力,2024年其石油产量增长7.1%;海洋天然气保持稳定,亚太和中东是核心产区。
在技术创新方面,低碳转型成为主线,我国取得显著进展:渤海油田建成大规模岸电网络,有效降低碳排放;恩平油田的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实现碳捕集并驱动原油生产。同时,海上风电快速发展,全球去年新增装机超1000万千瓦,我国项目还创新采用“风机基础兼人工岛”模式,兼顾发电与生态。
海洋能源开发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生态修复,行业甲烷泄漏率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存在油气泄漏、海上风电及潮汐能对海洋生物可能造成干扰等问题。未来面临成本高企与政策协同不足等挑战。短期应加强环境监测与成熟技术应用;中长期需推动风光储氢等多能融合,并构建全球生态监测网络。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技术革新与严格监管的双重驱动下,实现能源保障与海洋保护的平衡,完成海洋能源系统的全面绿色转型。
技术赋能 船舶机器人产业迎发展契机
中远海运(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鑫:
船舶智能机器人不仅是技术替代,更是行业实现绿色与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行业面临三大机遇:
一是零碳转型压力加大。国际海事组织要求2030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20%以上,智能机器人可通过优化航线和能耗成为破解碳管理难题的关键工具。
二是装备升级窗口收窄。全球约60%船舶的船龄超过十年,运维成本高企,亟需从“人控”向“机控”转型。
三是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在焊接、喷涂、水下检测等高危场景,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成为趋势,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45亿美元。
在技术应用方面,机器人已在三大核心场景深度落地:作为船舶自主运维的智能助手,能在复杂环境下稳定执行巡检任务;作为能效优化的协同工具,通过精准采集数据推动燃油消耗和碳排放下降;作为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可替代人工进入高危环境,降低事故风险。
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至关重要。未来,中远海运(青岛)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深化产学研合作,集中攻关“卡脖子”技术;创新商业模式,通过金融租赁、产品免费迭代等方式降低客户使用门槛;扩大国际合作,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携手开拓全球市场。
产业链协同 应对脱碳挑战
马士基中国脱碳业务总监卡卡:
航运业面临严峻的脱碳挑战。以马士基为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400万吨,主要源于每年超过1000万吨的传统船用燃料消耗。为应对挑战,马士基在2021年明确将绿色甲醇作为可行的脱碳路径,计划到2030年确保25%的海运货运量使用碳中和燃料。据此估算,仅马士基一家,年绿色甲醇需求量将达400万至500万吨。若展望2040年全面替代传统燃料,考虑到甲醇能量密度,总需求预计超过2000万吨。
然而,绿色甲醇供应面临巨大挑战。绿色甲醇生产成本显著高于传统燃料,目前全球99%以上的甲醇仍来自化石燃料。
中国在风光资源、生物质废弃物、装备制造和港口条件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我们已与中方企业签署长期供应协议,预计首批国产绿色甲醇将于今年底下线,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总体而言,航运业的绿色转型不能单打独斗,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乃至全球政策与金融力量的共同参与,才能将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
共筑蓝色通道 守护全球贸易生命线
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刘作章:
全球海上运输线是国际贸易与供应链的共同生命线,安全、稳定与畅通符合所有经济体的共同利益。面对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各国应携手应对供应链风险,将挑战转化为强化协同治理与共同发展的机遇。中国应该将现代化的造船与海洋装备工业作为支撑蓝色经济的重要战略支撑,通过持续的产业政策、科技投入,提升在绿色船舶、智能航运等前沿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全球贸易提供坚实支撑。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构建多元共赢的国际合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国际社会应携手合作,将蓝色经济发展成为全球增长新动力,共同建设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全球贸易新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国际物流通道,包括开发和利用北极航线、强化国际陆海联运等,提升全球供应链的整体韧性与安全性;深化国际合作,通过双向投资、共建合作园区、共享技术标准等方式,与各国建立更稳固的经贸关系,共同维护海上通道的畅通与贸易便利化;保障共同安全,在联合国框架与国际法准则下,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共同致力于维护重要海上通道的安全。
(记者 朱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