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俄罗斯频频提到“向东看”的外交战略,尤其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不断加剧,迫使俄罗斯寻求中国和印度的帮助,以缓解经济压力,发展能源贸易,减少对欧洲的依赖。然而,尽管如此,这一政策多年来一直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背后原因在于中国的强大经济实力,以及印度的不可靠性。
从彼得大帝时期起,俄罗斯就有一个野心,那就是开辟通向太平洋的通道,抢占资源、扩展领土。19世纪中叶,俄罗斯通过《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从清朝手中获得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稳固了其在亚洲的地位。 苏联时期,西伯利亚成为了重要的工业基地,矿产资源的开采和铁路建设都如火如荼。但随着苏联解体后的1991年,俄罗斯遭遇了经济崩盘,工业产值减少了一半,通货膨胀率高达2500%,失业率飙升,国家国际地位急剧下滑。2000年代普京上台后,开始推动远东地区的开发,并设立联邦区吸引外资,然而真正的突破出现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之后。 西方的经济制裁导致能源出口受阻,卢布暴跌,失去了欧洲市场,俄罗斯经济损失数百亿美元。为了摆脱困境,普京正式提出“向东看”战略,将中国和印度作为重点合作对象。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的经济增长势头也十分强劲,因此俄罗斯将其视为重要伙伴。 然而,远东地区的开发面临诸多挑战。该地区人口稀少,基础设施不完善,气候严寒,开发成本高昂。俄罗斯政府虽然加大了投入,建设港口、公路,并设立了超前发展区,提供税收优惠吸引外资,但回报始终有限,且人口流失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此外,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日益加深,尤其是在能源领域。中国企业投资了大量木材、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但俄罗斯始终担心这种依赖可能压制本土发展。2025年9月,在东方经济论坛上,普京强调远东合作的重要性,推动该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但实际上,论坛上中国和朝鲜的影响力逐渐加大。中国的投资金额预计可达1万亿卢布,建设连接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的铁路桥,但俄罗斯对中国经济的渗透心存顾虑,担心远东地区最终变成外国经济区。 在能源出口方面,俄罗斯不得不将石油低价出售给中国和印度,尽管这些国家从中获益颇丰,但俄罗斯并没有从中获得理想的收益。例如,2023年,俄罗斯向印度出口的石油价格比市场价低了20%,印度因此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俄罗斯则损失严重。 中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非常亲密,但也有不少矛盾。2014年,俄罗斯和中国签署了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协议,建设了直通中国东北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两国在军事上也开展了多次联合演习,中国购买了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而俄罗斯则获得了中国的无人机技术。但历史上,俄罗斯曾通过一系列条约将大量领土从中国手中夺走,包括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始终影响着两国的关系。 经济方面,俄罗斯与中国的差距巨大。2024年,俄罗斯的GDP为2.17万亿美元,而中国的GDP为19万亿美元,相差约十倍。尽管中国对俄罗斯的需求庞大,但全球市场的多元化使得俄罗斯的份额相对微小。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技术竞争力较弱,时常担心会沦为中国的“附庸”。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虽然向俄罗斯提供了人道援助,但始终保持中立立场,并未公开支持俄罗斯,也没有提供武器。俄罗斯希望依赖中国来稳定经济,但中国也有自身的发展考虑,不愿被拖入俄罗斯的困境。 与印度的关系则显得更加复杂。冷战时期,苏联曾是印度的亲密盟友,帮助印度建立重工业,支持印度海军的建设,并在1962年中印冲突时支持印度。然而,冷战结束后,印度逐渐向美国靠拢,尤其是在2008年签署《美印核协议》后,印度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合作日益紧密。尽管如此,俄罗斯仍然视印度为重要合作伙伴,但俄印关系中的“老哥们”和“新麻烦”情绪交织,难以完全恢复昔日的亲密。 总的来说,尽管俄罗斯“向东看”战略已持续了十年,但由于各种因素,俄罗斯未能摆脱对西方的依赖,且东方市场的贡献难以完全弥补失去的欧洲市场。能源出口仍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柱,而军工业则相对下滑。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不仅限于道义层面,区域和平与稳定是两国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