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从美国购入的38辆M1A2T坦克终于抵达台湾,12月15日深夜悄悄地通过台北港卸货,随后连夜运往新竹湖口的训练基地。台军为保密,封锁了港区,并在凌晨悄然行动,显然是怕引起公众关注。
坦克一到,岛内媒体立刻大肆报道,称其为“地表最强战车”,并激动地指出,这是30年来台湾首次换新装备。但仅过了几天,网友们纷纷开始吐槽,质疑这笔大花费是否值得。有网友戏谑道:“买了个祖宗”,调侃这是“烫手山芋”。这次采购名为“锐捷项目”,始于2019年,预算高达405亿新台币。原本计划2027年完成所有108辆的交付,但受疫情和俄乌战争的影响,第一批坦克整整延迟了两年才到。
每辆M1A2T的价格高达3300万美元,几乎是美国军队自用M1A2的三倍价格,溢价高达267%。这笔总价为12.8亿美元,换算成新台币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台当局虽咬牙花了大笔资金,目的是为了增强陆军的装甲力量,特别是在北部防线。但现实却相当严峻。这辆坦克重达63吨,岛内许多桥梁最多只能承受50吨的重量,坦克一过,桥面恐怕就会垮塌。
不仅如此,M1A2T的油耗也是个大问题,每行驶100公里就需要消耗400升柴油。台军的燃料原本就紧张,这一新增的需求使得油料储备几乎翻倍。坦克的维护费用也相当高昂,每辆每年需要3000万新台币的维护费用,按岛内2300万人的人口计算,平均每人需要额外负担1650元的费用。岛内渔民因柴油补贴被取消而上街抗议,而台军却在为这些昂贵的坦克刷标语,网友们纷纷不满。
而对大陆来说,台湾从美国运来的坦克并不值得关注。解放军的舰艇在巴士海峡巡逻时从未露面,外交部发言人陈斌华明确表示坚决反对美对台军售,指出台湾“以武谋独”绝不可能得逞。其实,这并非因为大陆“怕”或“不能”反制,而是因为没有必要。大陆在战略上已经十分自信,拥有如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超过1500公里)等先进武器,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在岛屿攻防战中不过是一个移动靶子。
从俄乌战场的教训来看,美国援助给乌克兰的31辆M1A1坦克中,72小时内就有20辆被摧毁,平均寿命不超过48小时。台湾的地形复杂,山多路窄,坦克的机动性有限,遇到无人机或导弹,几乎毫无生还机会。
此外,运输这些坦克的民船,实际上触犯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无害通过”条款,因为军火应被视为有害货物,按规定应被拦截检查。然而大陆对此并未反应强烈,而是选择默许通过。这背后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利用规则的漏洞对台湾进行经济上的围困。台湾的出口约有42.6%依赖大陆市场,尤其是半导体和石化产品。如果大陆启动严格的审查机制,仅凭检查几艘船,就能让台湾的产业链陷入瘫痪。
从经济角度来看,台湾的这笔军购完全是亏本的买卖。特朗普曾公开要求台湾将军费占GDP的10%,约5000亿美元,台湾为了讨好美国,竟牺牲了健保和教育预算,导致民生项目缩水,年轻人纷纷不满。结果呢?他们花费大笔资金购买的坦克,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缺乏实用性。美国未提供贫铀装甲和穿甲弹,坦克的防护能力大打折扣,实战价值显然下降。
“锐捷项目”自2018年启动,2019年美方批准了20亿美元的军售,原本计划按时交货,但由于美方的生产能力有限,加上乌克兰和中东的需求,台湾只能干着急。第一批38辆坦克到达后,台军迅速派遣了84名军官前往美国德州培训,2月开始进行换装,6月开展实弹射击。
到了7月10日的汉光演习,台湾副领导人赖清德视察了坦克部队,坦克列队冲锋,炮口喷火,场面显得非常震撼。但专家指出,这种演习的提升作用有限,因为台湾的道路基础设施跟不上,坦克一旦出动,首先就得修桥。
有媒体报道称,台军还计划在第二批42辆坦克交付后,按预定计划进行实弹演习。然而,岛内网友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只是“秀肌肉”,而真正的实战能力却并未提高。台湾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这种无谓的对抗,纷纷选择跨海到大陆就业和求学,显然已对“倚美”的政策感到失望。
台湾的局势正如大陆外交部长王毅所说:“统一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上一篇:福建试行康复病种按床日付费